巾帼力量·三八妇女节系列报道①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政策、项目、技术、培训、服务等各方面支持”“组织开展各界女性观影活动,为一线基层女职工送文化服务大餐”“开展妇女维权活动,面向社会发布反家暴典型案例,提升妇女群众的法治意识”……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围绕关爱女性的活动百花齐放。“妇女能顶半边天”,3月8日,让我们走近三位基层女性,感受她们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的不平凡业绩。
北京市妇联“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首都各界妇女风采展示活动表彰北京市的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和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集体),越来越多基层女性获此殊荣。
“小巷总理”的苦与乐——
“把社区老人和孩子当作家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充当一副坚实的臂膀”
10多年前,曾经一部《小巷总理》电影看似朴实无华,却展现了一位社区工作者甘当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情怀,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管辖范围虽然不大,但工作千头万绪,因此,社区主任常被称为“小巷总理”,而“小巷总理”这一群体,也多以女性为主。“在社区岗位工作了18年,长期坚守一线为居民和妇女姐妹们服务,自己也是党的基层战线上的‘老队员’。”在北京市妇联“三八”国际妇女节108周年座谈会上,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说。
潘瑞凤所在的西便门东里社区辖区面积4.5万平方米,辖14栋楼,常住居民1300户、3000人。“社区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党的政策在社区落地生根,服务好社区的每一名群众、每一位妇女姐妹,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和谐宜居。”作为一名基层的女性代表,去年10月她参加了党的十九大盛会。
“社区里多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幼童这些最需要关爱的群体,我把这些老人和孩子当作自己的家人,在他们需要帮助支持的时候充当一副坚实的臂膀。”潘瑞凤说,她们制作了《社区互助服务手册》,多次开展“爱心助老”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投入了大量财力对小区近30年的破旧道路进行整体铺设,安装了电子探头和门禁系统,为小区六栋楼安装了残疾人坡道,解决了老年人和残疾人上下楼不便的难题……说起这些,潘瑞凤如数家珍。
值得一提的是,潘瑞凤所在的西便门东里社区在品牌特色方面开创了社区“数字党建”示范工作新局面。潘瑞凤说,她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了智慧社区“5个建设”新项目,通过实现“网上服务、科技服务、品牌服务、精细服务”,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不断拓展基层妇联工作的创新之路。
点赞环卫女工——
“环卫工作不仅是扫大街、拉垃圾、管厕所这么简单,更多的还需要我们提升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
“我们环卫人的第一责任,就是尽一切努力,保障首都‘后花园’的干净、整洁、优美。”马雪琴是来自北京市怀柔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清扫工,让她倍感自豪的是,通过她和所在团队在平凡岗位上的努力工作,荣获了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经过马雪琴等人的探索实践,她们创造性地建立了高于市级标准的“客厅式”作业模式,对城区道路进行实况分级,按照“洗扫冲收”组合新工艺编制作业流程,精确到每辆车的作业时间、作业地段,对一、二、三级作业道路,分别实行“一扫两洗三冲”、“一扫一洗两冲”、“一扫一洗一冲”作业标准,背街小巷、步道和门前三包,采用“小型机械+蜗牛吸尘车+人工”的方式,进行深度精细化作业保洁,确保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参加环卫工作之前,我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也没什么一技之长。干上环卫工作之后,才知道环卫工作不仅仅是扫大街、拉垃圾、管厕所这么简单,更多的还需要我们提升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用心、用情做好工作。”马雪琴说。
最近几年,马雪琴所在的集体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通过道德经典内容人人诵、道德经典释义人人知、道德风尚人人树、道德故事人人讲等方式,教育引导明理向善,树立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精益求精地完成好环境卫生工作。
在马雪琴身边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女工集体和个人:有十几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女工贴心人服务队;还涌现出200余起拾金不昧好人好事,捡拾的3万余元现金和200余件物品都及时归还失主;通过创建“模范岗”、“品牌示范街”、“红星标兵”和“文明车组”,带动形成了女工人人精细作业、人人争做榜样的良好工作氛围,涌现出了一批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勤俭持家典范和爱岗敬业标兵。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姐妹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怀柔区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浸透着我们挥洒的青春和真诚的付出。我很骄傲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马雪琴这样说。
她们是接线员,也是交通“晴雨表”——
“岗位平凡、单调、甚至还有些许无味,但却意义重大。我们是交通行业政民互动的‘连心桥’”
“岗位平凡、单调、甚至还会有些许无味。”李宁是北京市交通委12328举报投诉中心热线接听巾帼组的一名普通接线员,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接听、记录、汇总分析市民对北京市交通行业的意见、建议、投诉及举报。
“但这份工作意义重大!”李宁接着说。一直以来,7×24小时全天的接听市民来电,不断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逐步成为首都交通民政互动的重要的桥梁。李宁所在的团队也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12328电话十佳服务中心”等荣誉,今年又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从热线开通以来,我们就尽全力做好北京市交通委的‘耳朵’。”目前,北京12328热线共有68名接线员,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2岁。4年来,他们坚持7×24小时接听市民来电,不断整合交通行业热线,将北京市交通行业服务监督电话统一为“12328”,实现“一号通”;组建网络工作组,开通手机App、微信在线实时咨询功能,拓宽市民诉求渠道,确保这双耳朵听得见、听得全。
有统计发现,热线开通至今,李宁等人已累计接听市民来电154万个,逐渐成为市民出行方便靠谱的服务渠道。“尤其是在2015年11月底的京城首场大雪,为确保极端天气下市民来电畅通,姐妹们主动奉献,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单日接电量达4096个,接通率达94.88%,单兵日接电量200个,姑娘们累坏了,但市民出行却得到了保障”。
李宁说,每当她们接到涉及交通服务问题的投诉或者举报,都会采取分类、分层快速处理机制,认真记录来电人诉求并形成工单立即转办有权处置的机构,对特殊工单加快催办,协调跟踪。记得在2015年初,她们接到昌平区一位老人来电反映地铁13号线霍营站南侧地下通道迟迟未开通,影响附近小区居民出行。在各相关单位努力下,地铁霍营站南通道正式启用,市民给交通委送来了锦旗——“心系群众办实事,通道造福暖人心”。“我们听了这个消息,心里暖暖的”。
在2014年6月,北京市开展“我为首都交通献良策”缓解交通拥堵市民意见建议征集活动,从那时起,北京12328热线逐渐成为收集市民对交通发展意见建议的最主要的渠道。“我们成了交通行业政民互动的‘连心桥’,发挥‘12328’热线对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