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5月15日讯(记者 丛芳瑶)“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这是后人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画景色的描述与评价。600年前,《富春山居图》就诞生在今杭州市富阳区的一座山下木屋中,几百年后的今天,新的“富春山居图”正在该区逐渐形成。 多角度发力 实现“一江碧水送杭城” 站在富春江边,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河水拍打着河岸,市民在树荫下散步聊天,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富春江位于富阳区的主城区,下游流至杭州主城区,是富阳区乃至是杭州市的母亲河。 据富阳区治水办常务副主任何力挺介绍,富春江的水质在近几年常年稳定在二类水以上,实现了“一江碧水送杭城”的目标。而这一切,有赖于该区大力推动“五水共治”的工作。
富阳区富春江 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在进行“五水共治”过程中,区政府主要领导始终站在治水的一线,成立了区、乡镇级河长制办公室,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制定出台了区级、乡镇级的河长制方案,对全区143条河流全覆盖管理,真正做到了责任到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水的关键在于解决源头的污染问题。据何副主任介绍,造纸产业一直是富阳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造纸企业的鼎盛期,造纸企业达到了461家,造纸行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消灭水污染源头,产业转型必不可少。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富阳区的造纸企业数量已减少到目前的93家,并依然在逐步减少,何副主任称,富阳区将在明年之前,关闭腾退所有造纸产业,同时引进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彻底实现企业转型,助理水治理工作。 多手段并用 打造智慧治水模式 为了更好地管理水环境,2015年底,富阳区政府联合农林、水里、住建、环保等多部门,开发了水污染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高科技手段,真正实现了24小时监控水体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管理平台的开发利用,传统的河道管理方式和巡查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河长在巡视河道时,可以通过“现场巡查+APP”的方式,更好地进行河道监管。
富春江畔的市民休闲步道 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在谈到智能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好处时,何副主任还称赞说,智能化管理平台的使用,打破了多部门间的壁垒,让更多职能部门都可以及时了解河道环境情况,共享整合资源,合力治水,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注重环境改造 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心中的中国乡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到黄公望村旅游的游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道。正如游客所说,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地面整洁、植被丰富、小桥流水、一步一景的美丽村落。
黄公望村一角 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黄公望村坐落在富阳区城东,地理位置优越,山林资源丰富,是富阳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所在。经过几年发展,现在的黄公望村已成为有名的旅游接待村落。
“现在村子里有三十多家民宿客栈,旺季时候都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村民朱梅娟站在自家开的客栈门前告诉记者,“以前的年收入大概有五到六万元,开了客栈后,年收入能达到十五万到二十万,而且来住宿的很多都是老客户了”。这一切,全都得益于2010年黄公望村的整治行动。 自2010年开始,黄公望村开始进行乡村改造,村委会特别聘请专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为村子进行场景规划,并对村内的家庭妇女进行培训,教授他们种植、摆放庭院花草树木的技能,提升了整个村落的美感。
黄公望村内的小溪。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此外,黄公望村还开展了剿灭劣五类水的行动。村委会工作人员颜女士告诉记者,因黄公望村坐落在山脚下,为美化村子的整体环境,村委会决定将村里原本的一条沟渠改造成了小溪,自山中引入山泉水。泉水顺河道而下,在方便村里老人取水的同时,还形成了小桥流水,一户一景的独特风貌。
村民院中的小菜园体现了农家村落的特色 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为保证水体质量,黄公望村还针对村里的河道、溪流,实行河长制管理,保证每一段水路都有专门负责人员,同时推行长效保洁机制,村子里机会家家户户都参与到了维护环境,共同治水护水的行动中来。到目前为止,黄公望村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实现了处处有树,家家有花的美丽格局。到目前为止,该村已取得了“杭州市最美田园社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美丽样板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600年前,黄公望行游至此,被绝美的山水所吸引,隐居于此,在这里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600年后,这个曾吸引黄公望驻足的地方,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与文化底蕴,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