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0日,是一个定格在历史相册中的日子。那一晚,中国队对阵韩国队的世界杯男排亚洲区预赛正在香港举行。这场比赛将最终角出世界杯排球赛的参赛权。比赛正在激烈而胶着地进行着,在无数观众和听众中,北大77级学生汪大昭和他的同学们格外地紧张。时隔近40年,如今已花甲之年的原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汪大昭说起那一刻仍然难掩激动:“当时这个国家非常需要一种振奋人心的东西,那么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在那个时候它很直观,同学们围着唯一的一台老电视,屋里水泄不通,外面人都进不来,只能够听电视。”
就在汪大昭和他的同学们为中国队捏着一把汗的关键时刻,由于电视转播购买时段不足,转播信号中断了。“一小会儿,有人拿着半导体听到了广播,把最后的结果告诉大家,中国队胜了。然后就一传十十传百。” 对当时的这些细节,汪大昭记忆犹新。中国男排以15:9战胜韩国队,获得了世界杯排球赛的参赛权。胜利的消息随着音波传遍校园。深夜的北大无法平静,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学子们高声地喊出了一句注定将影响时代、生生不息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人民呼唤精神力量的时代,排球项目的巨大突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铿锵有力的八个字,堪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成为一代青年立志报国的行动宣言,成为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价值标签。
似乎是巧合,但更像是应运而生,那时,一首名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同样在年轻人中间传唱着,仿佛就像是为汪大昭那一代年轻人的心声谱上的时代旋律。“那时候的歌相比起来,这首节奏比较轻快,歌词也很轻快。像在耳边说话,这样的歌当时很少有。”汪大昭说。
回想起当时创作这首歌的历程,今年83岁的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依旧感受颇深:“歌词当时叫《八十年代新一辈》,到我这改成《年轻朋友来相会》。写好了之后,我就在一个露天的广场唱,那天还下毛毛雨,所有的青年就跟疯了一样,当时我说这些孩子们没有歌唱抒发自己。从这首歌一直到现在,凡是我在路上不认识的,看见我都说听着我这首歌认识我长大的。”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明快爽朗的音乐语言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倾诉出年轻的心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与憧憬,再现了80年代初中国青年所特有的开创未来、拼搏奋斗的精神活力。“要多青年人一些鼓励的东西,给他们一种情绪,让他们从歌声里边去解脱自己,用歌声给他们力量。”谷建芬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唱就是20年的光阴,无数年轻人高唱着属于他们的曲调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奋进拼搏。2000年,在新世纪的开端,谷建芬与张枚同再次合作,创作了《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曲。跨越20年,但词曲中所富有的青春气息和时代质感一样动人,年轻人的追求和理想在灵动的音符中舒展着、跳跃着。
“对于这样一种创作我觉得我有责任,我觉得还应该把青年人的感受抒发出来,所以我就又写了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继续给青年人鼓劲。”谈到歌曲的创作,谷建芬想到更多的是青年人的感受。
当《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被无数个像汪大昭这样的年轻人传唱着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一个年仅6岁的小男孩儿也被这动听的旋律深深吸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通过歌声在这个男孩子身上交汇,20年后,唱着谷建芬老师创作的《二十年后再相会》,这位在音乐之路上努力拼搏的小伙子成长为了优秀的青年歌手,他就是被誉为“青歌小王子”的刘和刚。
2018年5月13日,又一个近20年之后,穿越时空的隧道,八十多岁的谷建芬、六十有余的汪大昭、四十不惑的刘和刚,因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二十年后再相会》这两首歌,或者说因为青年人不变的使命和青春永恒的旋律,在同一方舞台相聚。在由中宣部文艺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清华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放飞梦想”青春歌会上,熟悉的歌声再次唱响,而这一次,作者、唱者、听者感受到的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精神的呼唤、对于校园歌曲创作的厚望。
“放飞梦想”青春歌会舞台仿佛一座时光机,老中青三代重量级嘉宾、殿堂级的艺术家和来自院校的白衣少年、80年代的老学长与90后杰出的小师妹,因为时代的召唤而聚集在一起,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青春旋律。
“我的青春我的歌”,时代呼唤强音、青春渴望表达。清华歌会现场,高校学生组成的拉歌方阵、明星与青年学子的联袂演唱……“放飞梦想——清华大学青春歌会”总导演姜龙介绍,本次歌会台上台下互动,高校的学生有1000多人的方阵参与,“这回的歌会主要是围绕着推广我们这个8首新歌,让这8首新歌能马上推广起来,让它在高校大学生之间传唱,也更希望在社会当中传唱。”
校园歌曲承载着每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入耳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凝结着每一代人的青葱岁月。2017年12月,全国各高等学校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正式启动。
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办公室负责人刘婷介绍:“歌会是我们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可能在几年之内,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创作、去征集这样优秀的原创校园歌曲,带动全国高校师生参与,甚至更广范围的中学生、社会有志于音乐创作的人士加入到我们的活动当中来。”
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一经推出即得到了全国广大词曲作家和众多歌唱家和校园歌手的大力支持,历时5个多月共征集原创校园歌曲500多首,作品来自校园、来自师生、来自基层,有高校师生根据正在经历的校园生活创作的,有走向社会的学子回望校园记忆而谱写的,经过专家团队多次研讨遴选,最终在征集作品中推选出8首优秀原创作品作为首批校园歌曲推广。在清华歌会的现场,承载着青年人梦想和情怀的《今天和明天》;自强不息、寄托着青春希望的《无畏》;感恩生活,用心谱写大爱的《我的故事》等首批推广的8首优秀原创校园歌曲首次唱响。歌声里蕴含着青春的岁月与梦想,也激励着新一辈的年轻人凝聚起继往开来的磅礴力量。
“希望我们同学永远保持这样的一种未来的向往之心,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美好,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灿烂,我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让同学们不断的传承下去。”《今天和明天》词作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说。新时代原创校园歌曲推荐人白岩松表示:“校歌的确非常重要,它既是引领者,同时也是你记忆当中的一个坐标。”
“牢记时代使命唱响青春旋律”,在歌声与梦想的交汇中,在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之中,“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又一次搅动着校园的天空、澎湃着一颗颗年轻的心。
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同一面旗帜,鼓舞着整个中国社会投身改革、激荡梦想。40年光阴流转,这份情怀与担当从未褪色。如今年轻的学子和40年前的学长们高喊着同样的口号,历史在这一刻交汇激荡。
刚刚过去的5月2日,当习近平总书记结束在北大的调研座谈,走到学生中间时,“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响亮的口号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萦绕校园,大家以这样的方式向总书记表达着“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坚定决心。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与青年倾心互动,对当代的中国青年给予殷切期望。何以壮怀,不妨凯歌。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校园歌曲的推广和校园歌曲的文化建设,能够让校园文化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和新高度。他说:“要在这个时代要唱响主旋律,唱响我们时代的精神,让大学里面有一种理想、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奋斗。同时,也是整个国家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加大这种奋斗力量或者叫奋进之笔的最终的一个写实和记录。”
“以这样歌会的形式,有助于青年学生来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自己今后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和我们2020、2035、2050的目标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新时代的向往,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歌会成功举办后不无感慨。
新时代的校园歌曲在这里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火在这里点燃。首站“放飞梦想”清华歌会完美落幕,但这却只是青春之歌飞扬的起点。未来,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还将建立原创优秀校园歌曲曲库,推出60首优秀原创校园歌曲并进行全国推广。同时,还将依托全国高校资源,开展“百场”校园歌会接力、校园歌曲“快闪”接力、校园轻骑兵红色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演出等活动,助力原创校园歌曲广泛传唱。在歌声中,青年人树立起与新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在歌声中,青年人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歌声中,新时代的新青年意气风发砥砺前行。(光明融媒记者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