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明昊
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意味着无穷的机会。在瑞士葡萄酒商克劳迪娅•玛素阁眼中,北京的飞速发展成就了她的事业和人生。从过去小众的商业精英才会购买葡萄酒,到今天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葡萄酒文化,中国市场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为其个人的成功插上了翅膀。在改革开放40年回眸短片中,我们还看到很多创新创业者,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人生理想。当然,这一切更离不开看不见的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决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对市场规则和秩序的维护,让更多人有了信心和决心,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北京市整体水平领先,综合排名第一,展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风采。自去年开启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以来,北京市“9+N”政策礼包全部落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接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初见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升城市竞争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出有益探索。
“养鱼先养水”,生活中的智慧可堪鉴阅。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知识、技术和资本越来越容易扩散,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制度显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一个经济体提升制度建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推动作用。因此,构建优良的营商环境就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困难和挑战的突破口之一:只有让市场主体的竞争公平、公正、透明,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个体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事实上,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也是我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4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凭借不断深入的自我革命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持续释放出微观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超预期发展。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如今外需环境变化、以投资促进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思维、理念、方法和措施就需要随之调整。譬如,过去“招商”是关键词,地方政府之间靠资源、拼政策,对经济生活高度参与,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政治企业家”。这种增长方式带来的长期影响,不仅有政商关系的扭曲,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企业形态:作为理性的决策主体,如果可以短平快地进行“制度套利”,自然不会专注于高风险的创新行为和正常的经营活动。
当然,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需要时刻秉持问题导向意识,不断剖析瓶颈和症结所在。作为治理主体,政府的观念转变是大前提。在北京市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变“我要怎么办”为“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就是从政府自身改革的主体视角向服务市场、尊重市场的客体视角转变的重要标志。大幅提升投资审批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规范政务服务标准,这些举措一方面回应了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也切实减少了“猫腻”和“黑箱”,营造了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明确了政府职能边界。在此基础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司法机关和社会组织等多方才能有效沟通协作,共同建设、维护好市场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项不进则退的工作,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将有力促进一个地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责编: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