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开始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批又一批农民主动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向昔日的贫困挥手告别。一切改变,归功于全党全国“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的决心和努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6月25日 共产党员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多年前,屈原对民生问题表达了持续的关注,发出了对理想的慨叹。他“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愁穿越时空,在每年的端午节时分,总能牵动国民的情思。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疫情的客观影响,让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上似乎有点滑坡。但是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所言,我们理应拨开思想的迷雾,在不断的变化中领悟党员干部从政的初心,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变化的是群众,获得的是民心。哲学上说,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有了变化,才可谈发展。脱贫攻坚作为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开展伊始,变化发展就寓于其中。有的贫困村,乡村的楼房建起来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美起来,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响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向着“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迈进。他们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发展向党中央感恩,向习近平总书记感恩。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化,让群众感受到了共产党的领导的好处,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迅速提升。
不变的是初心,坚持的是信心。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代言人”,引领着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在始终如一的奋斗中,坚持的是自己的信仰,获得的是群众的认可,而矢志不渝的是对党忠诚的初心。初心,是最初入党铮铮的誓言;也是执政为民的良苦用心;是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也是不懈奋斗的源源动力。在复工复产的当下,它理应化为一颗实事为民的决心,带领群众渡过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之河,以毫不气馁的壮志豪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到最后,坚持好岗位,履职尽责为民谋发展。
突破的是脱贫,赢得的是温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2020年是我国现行标准下,要求全面实现脱贫的一年。突破脱贫的任务,实现脱贫的目标,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负责,必将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的拥护。赢得人民群众的芳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坚持努力下,为群众交出的满意答卷,是温馨浪漫地为脱贫工作画上句话,也是理智付出后的合理回报,更是党员干部引导群众创造更美未来的新征程的起点。
这正是“变”中领悟党心,脱贫幸福自然来。
(四川省成都市 张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