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甘泉胜(中建二局援建武汉雷神山医院工程师)
今年2月4日中午12点左右,我连夜驱车1400多公里,从北京赶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刚下车,就接到了任务,负责A4、A5、A7病区的机电物资保障工作。
旧岁新春交替的时候,突发疫情。2月3日,中建二局当天内集结了一支武汉雷神山医院援建队伍。随后的10天里,A4、A5、A7三个病区成功交付,其中,A5病区比其它病区提前了两天收治患者,可以说,为武汉战胜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建设工程现场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急”。不仅是来不及休整就投入工作里的“火急火燎”,而且,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工程师,我知道,机电物资名目繁多,大到风机、电缆,小到螺丝刀、老虎钳……材料多达几十种,有一种材料短缺,工程进度就可能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大家还要做好防疫工作。我第一次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如此重。
没有时间做完备的前期计划,技术人员都是现场了解图纸、现场安排工作、现场提出材料计划。2月份那段时间,生产施工材料的厂家大多停工停产,物资供应压力很大,材料经常领取不足。现场到库房来回近1公里,小物件肩扛手抬,大材料用车推,每天都得走十来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缺少80个烟感报警器和十几个疏散指示灯,库房已经没有库存,新材料的抵达日期也不确定。
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我只能在近8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一家挨一家地与别的施工单位协调。面对兄弟单位工作忙、物资不富裕的情况,只能软磨硬泡,三个、五个地借。实在借不齐,还去废料堆翻捡,最终及时把材料凑齐。那几天,困了就找个地方裹紧衣服睡一会,实在累极了,就地坐下休息片刻,每天手机显示的步数有3万多步。上一次这么“拼”,还是在去年的阅兵训练场上,最终,我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经此阻击疫情、援建医院的战役,有幸在“火线”上入党。这也让我认识到,军人的战场不只有枪炮,雷神山也是最光荣的战场。
有时候,我还会看到手机通讯录里的“三局电工李”“五局灯管张”等等十几个联系人,直到现在都没有见过电话那头是谁,但至今还会想起他们在很多关键时刻给我的帮助。我也忘不了四十多岁的张明大哥长时间趴在病房冰冷的积水里,匍匐近三千米安装排水管线;忘不了指挥员刘德仁,近六十岁的年纪依然上了一线,嗓子喊得嘶哑发不出声,也要用手势比划。大家都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现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和施工人员,没人喊苦叫累,疲惫的眼神里满是坚定,那时都有一个信念:“早点完工,就能早一分钟收治患者”。
修建完医院,有幸见到接管的辽宁医疗队医护人员,把病房顺利交接给他们时,才松了一口气。年轻的医生、护士们有说有笑,特别乐观、充满能量,让人觉得,有他们在,病毒并不可怕。
这十天的每一个日子都深深刻在了我心里。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都有真切的形象。也让我发现,生活真的特别美好,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直面困难不气馁。(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