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汪灿
日前,“佛山23岁新入职女员工酒店内死亡”案引发关注。2月9日,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通报称,该女子陈某梅(23岁)与报警男子彭某(39岁),同为某建筑工程公司资料室员工,彭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将其刑事拘留。10日,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检察院称,已依法对彭某以涉嫌强奸(致人死亡)罪作出批准逮捕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到此,此事还属于司法机关正常的工作范畴,公众的情感在于同情死者、希望严惩凶手。不过,随着“陈某梅符合因七氟烷中毒致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死亡”信息的披露,人们的关注点变了。
七氟烷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厉害?这让人好奇,@妇产科的陈大夫等科普大V参与讨论,也是以往类似事件发生时的正常操作,再正常不过。
平心而论,该博主发文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其文中对七氟烷危险性的介绍,对彻查七氟烷流通渠道的呼吁,对公众和警方都有一定价值。
问题在于,她为了突出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在一些语言上缺少了专业科普应有的严谨性。最“出圈”的,就是“还真的有这样一捂就晕的药物,那就是乙醚、七氟烷这类高纯度的合成化学物”。这不仅让博主自身陷入了争议的漩涡,也损害了文章整体的科学价值,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
面对质疑,该博主本可以采取更“高情商”的应对,比如承认原文的不足,为造成的不利影响道歉,再强调对七氟烷流通渠道的管控等。但偏偏,她采取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拿自己做实验,试图用七氟烷将自己捂晕。
结果是,不仅七氟烷“一捂就晕”被证伪,还让公共讨论跑偏,人们质疑,该博主是怎么弄到这种管制药物的?直到此时,该博主才意识到了不妥,做了删除争议博文、解释七氟烷来源、表示“是我的锅,我会勇于承担”等一系列操作,但有些事实和影响,一旦形成就不可逆,也无法完全消除。
纵观该博主的行为,确实让人遗憾。本是为公众传播知识、为警方办案建言的科普,变成了有科学硬伤的主题先行文章;本是想对自己不当说法补救,变成了意气用事的自我“补刀”,偏离了公共讨论的靶心。
这或许并非该博主所愿,但它确实是一种忠告:科普,还应遵循应有的严谨和范式,哪怕是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追求传播度和影响力,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越来越接地气、贴合网友喜好,但无论如何,不能牺牲专业性这一科普工作的前提。否则,很可能翻车。
另外,此事在发酵过程中,@江宁婆婆等博主在指出@妇产科的陈大夫错误和不妥的同时,也做了大量科普工作,比如七氟烷虽不能“一捂就晕”,但其麻醉功效是不可忽视的;比如结合以往经验,介绍口服麻醉剂和吸入性麻醉剂在一些案件中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呼吁舆论不要跑偏,讨论要回归到“从源头上严厉打击管制药物的流向,对此类犯罪严惩不贷”这一主线上。
这些言论,既强调了科普工作不能牺牲细节上的专业严谨,也呼吁了公共讨论要看全局、抓主要矛盾,不要被包括科普博主在内的部分网友带偏。从反馈来看,这种理性的声音被一部分网友听了进去,但另一些人的“阅读理解”和有意为之,又加剧了舆论的撕裂和对立。这同样不是正常的公共讨论姿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七氟烷的这场争论,是一堂科普必修课。作为信息提供方的科学工作者要有对科学的敬畏感、对科普工作的严谨品格;作为科普受众的网友要学会“字字计较”的科学精神,也要在互联网时代练就一双不被一叶障目的慧眼。最终归结为一点:对科学的求真求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