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钟瑛(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内需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内需替代外需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当前中国而言,海外市场拓展空间有限,贸易差额占GDP比重已经从2007年7.53%的高峰下降至2019年的2.94%。单纯依靠外需带来的GDP拉动作用稳定性较低,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在过去10年中有6年均为负值。与此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作用稳步提升,因而转型为内需主导的经济体,有利于中国经济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充分挖掘内需的潜力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虽然2020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消费需求不足和需求端大幅度提振不易,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格局还面临诸多问题挑战。
一、需求侧面临的问题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球第二,人均GDP虽已突破1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在5万美元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仍有约6亿人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存在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中国的税收体系在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升低收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的个税起征点5000元已经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当前家庭杠杆率已经高升至64.1%,房贷是城镇居民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由此,收入差距拉大、中等收入群体过低以及家庭杠杆率高企势必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完善,看病、上学、就业、安居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短板问题还没有全面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不高,居民扩大消费支出尚面临后顾之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势必使得中国经济难以发挥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一显著优势,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则会难以形成。
二、加大需求侧改革的建议
建议加大需求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夯实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格局的内需基础。要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具有一个更有韧性的强大内需市场。而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仅仅依靠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才能真正可持续地提振国内消费市场。
建议加大需求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的着力点为:
1.进一步切实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同时,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要围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提供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和后顾之忧。
2.以降低出口退税率及与民生相关的进口关税为突破口,汇聚国内外资源更大程度的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中高端消费。促进吸引国内居民将更多的中高端消费留在国内。同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最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生老病居教”的基本民生需要。
3.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以此促进社会就业,从而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扩容。改革要点包括:一是增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二是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三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知识产权、数据产权的确权和交易应成为改革的破局点。由此推动创新资源和先进要素向优质高科技民营企业加速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