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滔滔长江水,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擘画新时代长江发展宏图,古老母亲河正在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重庆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重庆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约一半,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曾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母亲河长江“病”了: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并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2016年1月5日,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6日,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020年11月14日,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的规划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从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多个专项规划目前也已制定印发,构建起“1+N”规划体系。政策方面,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实施,《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出台。此外,健全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构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关系。
沿长江11省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让一江清水更好地惠泽人民。图为位于杭州湾与长江河口交汇处的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畔景色。新华社记者方 喆摄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并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长江经济带生根发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沿江省市的共识。五年来,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2019年,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91.7%,2020年1月至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化工围江”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在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的同时,立足源头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得到有力推进。
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东流。目前,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长江流域沿线湿地迎来更多候鸟。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密度、经济活力、创新能力等都处于全国前列,可以说抓住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就可以事半功倍、更稳更快地实现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字强调的是上中下游的协同发展,避免过去为了增速恶性竞争,不保护环境、不考虑整体效益的问题,转向整体性、系统化、绿色化、低碳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让长江不仅要成为“黄金水道”,更要成为服务我国新征程的绿色低碳繁荣的新“黄金轴线”。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大力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政策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比如,江西九江通过实施化工园区环境景观化、企业环保化、生产安全化、产业循环化、管理智能化改造,实现化工产业含“绿”量和安全系数双提高。湖北武汉以科教资源优势助推创新发展,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实现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应用,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7%。
——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天府机场、贵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万公里。
——“黄金水道”带来“黄金效益”。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先后实施了20余项航道建设工程,长江口南槽一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中游荆江昌门溪至熊家洲段、上游朝天门至九龙坡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运行。2020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30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较2015年增长40%。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唯一吞吐量超11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欧班列线路开行达30余条。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接下来,长江经济带还需守好、用好流域生态本底,推进绿色发展。沿江各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成长春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