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丁玉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以一场“切尾巴”战役胜利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吴起作为长征胜利落脚点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而彪炳史册,奠定了吴起红色的底色。
6月9日,“走进红色美丽村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陕西延安吴起县,探访吴起红色小镇的建设以及退耕还林对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红色小镇示范点
红色的底色赋予吴起丰富的红色资源,当地不仅有“切尾巴”战役遗址、红军兵工厂、塔尔湾赤安县苏维埃政府、吴起镇革命旧址等红色遗迹,还有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胜利纪念园。2020年中组部将吴起县吴起街道刘河湾村确定为“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试点村,启动以“又到吴起镇”为主题的“刘河湾红色小镇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规划打造洞藏吴起民宿区、长征精神感悟区、吴起传统餐饮区和“红色小镇1978”复原区四个部分,同时坚持生态优先,整治乡村环境,让游客到了之后有的看,有的吃,有的买,能住下,为拉动经济消费,增加旅游收入打好基础。
“红色小镇1978”复原区的百货公司。(光明网记者丁玉冰摄)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座以上世纪30年代陕北苏区工业中心和七八十年代老县城记忆为主题的红色民俗文化村已初具规模并对游客部分开放。
走进“红色小镇1978”,记者看到景区内复原了老吴起的人民剧场、影剧院、百货公司,党史党性馆和乡贤馆也正在布展,即将对外开放。
在百货公司里,售卖着琳琅满目的吴起特色商品,有黄米馍馍、荞麦香醋、小米、大枣、精美的刺绣品以及陕北风格的剪纸。刘河湾村村民刘生学在百货公司里租赁了一个柜台售卖自家生产的黄米馍馍。刘生学告诉记者,以前在县城的街边售卖收益很少且不稳定,现在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一天能卖出五、六百块钱的馍馍,净利润二百元左右,而租赁一个柜台现在每月只要两百块钱。陕北巧媳妇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在百货公司内租赁了三个柜台售卖陕北传统刺绣品,合作社创始人宗艳琴笑着向记者介绍说,因为游客多,合作社的五个店铺中,这里的销售收入最高,比其他店高出一半,一个月能有一两万的销售额。宗艳琴所在的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有舍内成员52人,间接带动周围妇女280人脱贫致富。
刘学军在自己的柜台前。(光明网记者丁玉冰摄)
目前,刘河湾村参与红色旅游产业的群众到达187人,其中带动该村就业创业53人。预计到2022年6月红色民俗文化村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可带动刘河湾村就业创业300人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吴起实践
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口号,率先在全国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完成国家上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85.37万亩;完成市级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1.3万亩。如今,吴起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说到吴起的生态变化,刘河湾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满对记者感叹道:“生态环境的改善给黄土坡坡带来了雨水,带来了好空气,也带来了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吴起县大力发展乡村游、农业观光游、瓜果采摘游等绿色观光旅游项目。以刘河湾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例,2018年4月建成的袖珍苹果示范园以“村支部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参与”为主要运作模式,统一流转土地80亩。经过三年的培育,今年果园已经挂果,一斤可以卖到12-15元,预计收入将达到20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10万元。
袖珍苹果处挂果。(光明网记者丁玉冰摄)
村民孙军是袖珍果园的受益人之一。2018年,他将家里的6亩地以2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果园,随着果园的经济效益逐渐稳定,按照合同,2-3年后,每亩的流转费将达500元。“我在村里当着保洁员,家里还养了三头猪,再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也能有个三四万块钱了。”孙军向记者介绍时,脸上满是笑意。
经过吴起人民的努力,全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草畜业和林果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45元,较1997年的887元增长14.7倍。
二十年来,坚持“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政策不动摇,吴起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吴起林草覆盖前后对比图。(吴起县退耕还林展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