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英华
我是一名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者,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渴盼了解我们党的理论与政策的热切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为没有好方式好方法向他们宣传党的理论与政策而苦恼。这两天,朋友给我推荐了光明日报推出的系列短片《思想伟力,实践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看过一集后,竟一口气看完了全部十集,仍觉得意犹未尽。这不就是我们基层工作者所需要的嘛!我通过转发到工作群和朋友圈等方式推荐给身边的同事看、百姓看,大家都感觉这个短片好,既暖心又提气,讲了老百姓的事,说了老百姓的话,咱们老百姓看了心里高兴。
故事贴近百姓生活。短片强调大众视野、百姓视角,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展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其实,无论是个体人物还是群体人物,每一个角色既是自己也是时代的符号、生活的符号。映入我们眼帘的农民工、中国绣娘、青年沙画师、扶贫干部等都代表着时代洪流中那些平凡却伟大的“小人物”。每部短片5—7分钟的时长阐述清楚了普通老百姓的拼搏奋斗精神,让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发生的可喜变化、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可见可感,让人感到很亲切,也很受感染。
内容反映百姓心声。短片中十八洞村村民孔铭英说的那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只要有一双手在、只要肯做,就不怕没吃的没穿的”。这淳朴的话语,就是咱们中国老百姓最实在的声音。我把短片转发到各村镇、社区宣传工作群后,大家都挺感兴趣,许多老百姓看过短片后都说很现实、真温暖、有意思。这也让我想起了下乡宣讲、包贫解困、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开展时的场景。在我们基层的理论宣传工作中,只有反映百姓的心声和情感,才能让老百姓喜欢,引起老百姓关注关心。
形式符合百姓需求。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百姓手里都拿着手机,短片以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变抽象的宏大叙事为具体的个体展示,变深奥的哲理为生动的道理,使宣传真正走进老百姓心灵深处。“短平快”的节奏,符合基层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每集还不长,看起来也不累,这正是老百姓需要的,为我们基层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好的理论宣传作品就是敲开千千万万户老百姓的家门,把精彩的、难忘的、动情的故事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在润物无声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王英华,系黑龙江省海林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