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时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中国青年携手世界各国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他们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在双多边框架下积极交流互动;他们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他们广泛开展文明对话交流,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他们用亮丽的青春风采和豪迈的青春激情,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磅礴力量、汇聚希望之光。
坚持胸怀世界、胸怀未来,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
从中华大地到世界舞台,新时代中国青年与世界各国青年携手,用行动向世界展现:只要各国人民同心同向、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可期。
在联合国讲台,他们展现青年风采,分享信心和合作故事——
2020年4月,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会议。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来自斯里兰卡的贾亚特玛·维克拉玛纳亚克提问,“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两个关键词是什么?”
中国唯一青年代表、95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琇琨是6名青年代表之一,她的答案是“信心”与“合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团结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作为年轻人,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并肩作战。”听到这个回答,参会代表纷纷鼓掌。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王琇琨介绍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和成果,也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她曾带领1000多名武汉大学志愿者与武汉600多名一线医务人员家庭结对,为5岁至18岁的青少年提供在线辅导和心理疏导。
维克拉玛纳亚克被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抗疫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与团结精神深深感动。她专门致信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国全国青联,对中国青年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行动力给予高度赞赏:“我们同中国青年在一起,世界青年与中国青年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战胜疫情。”
在国际维和战场,他们直面生死考验,履行使命和担当——
“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我把每一次排雷都当作第一次。”中国第二十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有4名年轻扫雷女兵,00后许晓露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黎以边境的雷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开展扫雷作业颇为不易,但是中国姑娘们以自己的专业和勇气一次次成功地完成任务,受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部的高度肯定,当地民众看到中国维和军人总会竖起大拇指。“这让我感到光荣,也感到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和平的阳光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许晓露说。
在大国外交舞台,他们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重,对世界尽责——
“在苏丹的日子给我的外交生涯扣好‘第一粒扣子’。”27岁的青年外交官甘俊晨已经常驻苏丹4个年头。在他的手机里,保存着去年3月中国援助苏丹新冠肺炎疫苗交接仪式的珍贵照片。
为了让在苏丹中国公民和苏丹民众尽快打上中国疫苗,甘俊晨面对疫情风险、高温酷暑和社会动荡等挑战,积极协调各项工作,以促成中国疫苗顺利落地。“在苏丹的中国同胞和苏丹民众接种上疫苗后,纷纷给使馆发来感谢信,这让我和同事更加深刻感受到外交工作的价值。”甘俊晨说。
在援外医疗一线,他们捍卫生命之重,诠释大爱无疆——
在东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护士代金丽每天踏着晨光出门,总是第一个到达病房,在接收药品、巡查患儿的工作中,开始平常而又忙碌的一天。
2020年12月,第五批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开始在当地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开展医疗援助,31岁的代金丽被分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截至去年底,她已护理了当地500余例新生儿,参与抢救危重患儿40余例。“你为我们做了很多,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患儿家属很喜欢这位笑起来眉眼弯弯的中国医务工作者。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给青年回信、与青年座谈、向青年演讲,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格外关心中国青年成长,也对世界各国青年的成长寄予厚望、嘱以重托。
“希望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
“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
从“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走入粤港澳大湾区,探寻中国发展的奥妙,到俄罗斯小伙阿克毛参与中企在当地的多个共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中国伙伴们一道讲述中俄合作的生动故事;从在华非洲青年代表团团长门杜积极投身中非青年友好事业,牵头搭建多个中非青年沟通平台,到中美青年在“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对话活动上,共同探讨青年人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中国青年与世界各国青年走得越来越近、友谊越来越深,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崇尚实学实干,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福建农林大学在读博士生蔡杨星,从导师林占熺手中接过了菌草援外的接力棒。
2021年5月,蔡杨星作为青年技术专家第三次前往中非共和国推广菌草技术。中非共和国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近一半人口面临严重粮食危机。在这里进行技术推广,蔡杨星和同事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缺乏实验设备就开动脑筋因陋就简,语言不通就白天工作晚上自学法语,疟疾高发季节得了疟疾还坚持工作……
“我对中国菌草技术很感兴趣,感谢中国专家手把手的指导!”当地青年蒙加拉在蔡杨星所在的菌草示范基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已经能够独立指导其他农户种植菌草。“希望我可以带动更多农户了解菌草!”
看到蒙加拉的生活越过越好,蔡杨星真切地体会到,“一带一路”是一条“直达人心的路”。如今,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一些国家,菌草被称作“幸福草”“中国草”,还有人亲切地称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草”。
共建“一带一路”,21世纪的伟大工程。
8年多来,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8年多来,一批又一批中外青年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如何让一座港口重焕生机、再现繁荣?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意为“扼守通道之地”。这座港口曾一度经营不善,在中远海运的投资助力下,港口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世界排名第九十三位,大幅提升到2021年的第二十九位。
如今,比港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渡轮港口,地中海重要的邮轮母港、汽车船中转港和修船中心,从这里出发的陆海快线直达中东欧腹地——比港的发展被誉为“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修船部经理助理马亮见证了“精彩的现实”,也参与了“成功的实践”。
“每条船的维修都有时间限制,任何延误都会给船东带来巨大损失。为此,我们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哪怕加班也要遵守与客户的约定,做好本职工作。”马亮和同事们学习当地法律法规,引入国内修船管理模式,他也从一名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管理人员。
比港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2020年,希腊青年法兰塔基从英国留学归来,因为看好比港发展前景而入职。
工作两年多来,法兰塔基成长迅速,她善于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服务能力突出,还经常与中方员工交流修船业务市场开拓与维护等工作内容,相互学习。“未来,我期待前往中国继续学习提升!”法兰塔基说。
如何让一条铁路客货两旺、惠及民生?
老挝,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交通曾经极为不便。去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开通5个月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90万吨。
两部手机,三种语言,四张电话卡……从去年6月被派到老挝工作开始,90后马竞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作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派至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的业务干部,她负责对老挝籍学员进行货运培训,与海关、客户对接货运工作。
在马竞培训过的众多老挝学员中,陈尼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参加驻站实训、通过定职鉴定……如今,陈尼啦已是万象南站的一名货装值班员。“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稳定收入,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陈尼啦说。
不只是陈尼啦,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许多当地青年与中国青年一起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
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32岁的埃及小伙阿米尔从最初的“不知道玻璃纤维为何物”,到现在已能独当一面、与客户深入沟通,他所在的中资公司也已发展成为埃及玻璃纤维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在由中企承建的埃塞俄比亚阿达玛工业园,36岁的吉布瑞尔作为人力资源部经理,见证了工业园建设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乡亲们有了稳定工作,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
在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杂交水稻育种站,巴基斯坦青年瓦希德跟着中国专家进行选种试验,每天在田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近年来,育种站筛选的水稻品种,能承受50摄氏度的高温,在巴基斯坦推广情况良好。“通过一代代杂交水稻人的共同努力,让所有人不挨饿的梦想终会实现。”瓦希德说。
…………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的建设中,中外青年开拓进取,用奋斗铺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迸发创新动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在外空领域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西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生王储一直守在直播屏幕前,一个细节令他很激动:“返回舱是直立着陆的!通常返回舱着陆瞬间受到各个方向作用力影响,很难保持直立姿态。这次完美着陆,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
王储所在的西工大窦满峰教授团队参与了天和核心舱中某驱动电机研制工作,突破了空间极端环境下电机的高可靠性设计技术,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
两年前,在法国留学的他,面对导师的殷切挽留,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天和核心舱任务。面对严峻挑战,不断攻坚克难,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从未有过半点退缩。王储说:“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是青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强调“必须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
当时身在美国的中科大毕业生王兵十分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大的新闻。这位年轻的数学家一直致力于几何流奇点分析的研究。2018年,虽已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终身教职,王兵仍选择回国在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担任教授。
2020年11月,他和导师陈秀雄破解“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发表。该杂志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内的重大进展”,该项成果也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王兵说,数学是基础科学,投身其中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开放交流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勇于拼搏、砥砺奋进。”
201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李琰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针对森林对云量的影响这一问题,他与来自荷兰、美国、英国、瑞士等国高校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全球高时空分辨率遥感资料,揭示了森林对云量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
“许多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众多复杂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李琰用亲身经历,揭示国际合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不久前,他的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再次引发国际关注,为森林覆被变化的局地气候影响提供了新的观测证据,也对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参与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不断增长的数字,标记着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的不懈努力。
在法国——
卡特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工程安装现场,来自中法两国的科学家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馈线系统和CS线圈的安装工作。
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也是中国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为中法联合体单位之一,承担了ITER主机安装工程的关键任务。目前中方联合体在法国共100余人,总工程师刘辰是一位80后。
刘辰和同事们负责研制的ITER主机关键部件极向场6号线圈(PF6),是目前国际上重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从超导材料、超导接头、超导配线到大型磁体系统,一个个“中国造”“超级材料”从无到有、后来居上,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正在完成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中国是ITER项目建设的真正典范。”ITER组织总干事贝尔纳·比戈曾这样评价。
“ITER项目就像国际聚变工程领域的一座灯塔,整个科学界都注视着我们的进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我们都希望把这座灯塔点亮,希望中国科学家能够领跑世界的核聚变行业,为推动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刘辰说。
在南极——
刚刚过去的4月,随着“雪龙2”号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远航归来,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收官。
极地科考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也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课题。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虽起步晚,但发展快,年轻的队员们逐渐成长为极地科考的中坚力量。
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魏福海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带队深入南极高寒、低氧的内陆“生命禁区”,完成昆仑站和泰山站建设;带队执行南极海冰卸货高危作业……魏福海曾多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面对一个个艰巨任务,他从未退缩。“作为中国极地事业中的新生代力量,中国青年应努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探索南极贡献青春和力量。”魏福海说。
在智利——
首都圣地亚哥市郊的卡兰高地上,坐落着一栋白色的两层小楼,这里是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第一个海外科教中心。唐雨平和他的同事就在这里工作。
智利是世界上著名的“星空之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全世界最优秀的天文学研究机构都在此设立“据点”。“现在,中国青年科研学者探索世界的渠道更加广阔。”唐雨平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心担任博士后访问学者。他的身边,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科研梦想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天文学界的重大合作项目,搭建科技交流平台。“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在祖国为我们提供的世界顶级科研平台工作,很幸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中国的天文事业朝着国际顶尖的方向前进,促进国际天文合作取得更多新的成果。”唐雨平说。
合力突破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在大项目、大装置上崭露头角,中国青年科学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努力,已让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深化中国与世界的友谊合作,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的竞技场,也为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提供了平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绝佳平台,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面孔是耀眼的存在——
他们是90后、00后运动员。打破一项项奥运纪录、世界纪录,他们向世界展示年轻一代不怕困难、奋斗拼搏、挑战自我、享受比赛的自信与能力。
他们是热情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清华大学的志愿者孙泽宇挥舞着双手,向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喊出“欢迎来到中国!”这一幕令莫德瞬间热泪盈眶。她说,我还会再来中国,结交许多新朋友!北京冬奥会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留下了许多友谊的佳话。
他们是传递友谊与爱的使者。冬奥会开幕式上,名为《致敬人民》的节目令人感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舞台,携手并肩而行。他们身后,一幅汇集各国人民生活图景的画卷缓缓展开……来自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林娜参加了这个节目,她感慨,冬奥会将很多人团结起来,共同合作,这是一辈子最美妙的体验。
…………
伴随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互动,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外青年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不断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学习中国文化,增进彼此了解——
在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学校,该校2009年开设五年制中文国际理科高中,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蔚然成风。大批学子通过孔子课堂项目近距离了解中国,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到中国留学、交流。曾在该校学习的乔瓦尼·斯多波洛尼有过中国之旅,在目睹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活力之后,他由衷感叹:“我的未来一定和中国有关。”
在日本,中岛大地从大学时代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学,经常参与日中交流活动,还曾在“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中获奖。2019年,在习近平主席即将赴日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之际,中岛大地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习近平主席的问候和祝福以及他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良好意愿。习近平主席给中岛回信,寄望两国青年为开创两国关系美好明天作出积极贡献。这封回信坚定了中岛投身友好事业的决心,“习主席的回信语重心长,对于今后日中两国青年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青年一代加深彼此理解贡献力量。”
参与文学创作,打造互动平台——
中国网络文学以独特魅力在海内外持续掀起阅读热潮。近年来,95后网络作家表现亮眼,成为网络作家中占比最大、增长最快的群体。截至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应用软件阅读用户逾1亿,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或专业或趣味的表述,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吸引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
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许多外国读者不仅是受众,也逐渐成长为创作者。以阅文集团海外平台起点国际为例,该平台吸引了海外约11万名创作者,审核上线原创作品超20万部,近100部作品点击量超1000万。
刷屏社交网络,展现中国形象——
阿根廷小哥功必扬在中国有许多粉丝。近年来,他一直在拍摄、制作促进阿中两国友好的短视频。在中国生活期间,他感受到中国的开放与自信,“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愿意了解不同文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阿中文化交流更进一步”。
委内瑞拉的视频博主萨维德走访了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向世界各地的网友展现其中的丰富细节。他说,“行走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我想记录这一切,给海外朋友看看真实的中国。”真实、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并不断向他发出“催更”请求。
生活在巴西的中国姑娘王伊立也是一个有着180多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很多巴西人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我希望向巴西人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每次她的新视频发布,留言区里的互动总是很热烈,网友们纷纷评论点赞,还会提出不少选题创意。一位网友说,“请介绍一下中国的超市。”王伊立回复,“好主意。”
参与考古工作,寻找历史联结——
红海之滨,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沙特阿拉伯塞林港旧址。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的10余名考古工作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塞林港作为古代国际贸易港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工作现场,中沙双方队员交流技术、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中方队员、80后杨睿说,希望通过考古工作反映中阿两大文明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唤醒这段属于全人类的文明记忆。沙方考古队员麦迪也表示,沙中联合考古队工作对认识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有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文交流。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外青年携手行动,为文化寻找更多新颖的呈现方式,在探索、互动和交流中收获成功、赢得认可。
* * * * * *
在中国,在海外,在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中国青年以更为深邃的国际视野、更为博大的天下胸怀、更为自信的开放态度,携手世界各国青年,书写拼搏故事,竞展昂扬风采,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薛丹、周輖、程是颉、叶琦、姚明峰、景玥、徐靖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