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华南江南连遭强降雨 多个城市出现内涝
海绵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管筱璞
7月2日15时,台风“暹芭”挟狂风暴雨登陆广东茂名,这是今年我国首个登陆台风。华南一带将迎战持续强风雨天气,北方也面临新一轮降水过程。气象部门提醒,目前进入台风活跃季节,部分地区与今年华南“龙舟水”期间降水显著偏多地区重叠,致灾风险高。自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连遭强降雨过程侵袭,福建、广东、广西等3省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研究表明,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蓄水防洪功能。
今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的问题,动态消除积水点
提起城市水环境,居民们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城市水环境能否进一步改善,让河湖湿地不再有刺鼻的异味?老旧小区内涝积水问题如何解决?
“我的需求很简单,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积水。如果还要更进一步,那就是身边绿化能够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居民张国胜说。
无锡,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气候适宜、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一,水域和绿地占比超过60%。2021年,无锡市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1年绩效评价结果,无锡位居5个A档城市之列。
无锡市聚焦城市雨洪管理,探索形成了“流域层面洪涝统筹、城市层面蓄排平衡、运行管理联排联调、涝点治理一点一策”的城市内涝治理模式,建立“易涝点年内动态消除”机制,城市整体防涝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463.7万吨/年,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42.3%。截至2021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6.2%,超过国家既定的20%进度要求。海绵功能正成为提升小区环境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增强居住舒适性和提高抗涝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滨湖区为例,海绵城市成为贯穿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理念。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与“生态湿地公园”相融,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并成为地区河道水网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华晶新村宜居住区改造项目建设结合场地条件,采用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玻璃轻石和移动花箱等海绵城市措施;河埒社区亲水小游园,结合场地建设条件及项目建设方案,选择了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海绵城市措施。截至目前,滨湖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现状建成区总面积的25.3%,蓝绿共融、城水共生的生态图景逐渐清晰。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关系的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无锡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雪峰表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的问题,聚焦城市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动态消除积水点,以海绵城市理念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水环境深度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持续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营造诗意栖居环境。
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
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缺口的马路牙子”,下凹式绿地、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如今的海绵城市,有了这些“秘密武器”后,小雨无需担心湿鞋,道路积水现象也有了很大改善。通过“海绵体”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既可缓解径流高峰,减轻管网防洪排涝压力,防治内涝,雨水还可回收再利用。
“我们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陈雪峰介绍,结合城市发展“大盘子”,无锡不断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式”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在改建、扩建项目中,采用“项目+海绵”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协同解决内涝积水、径流污染、排水设施不健全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新建居住社区、市政道路、广场绿地、城市水系及新建园区、成片开发区等,则高标准、全方位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一批海绵化优质生态产品,为群众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4月,《无锡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系列文件出台,为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排定了施工图。《行动计划》明确了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治理、排水管网及场站、能力建设等6大类项目的建设任务,共计安排工程类项目366项。
如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屋面维修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的可设置屋面雨水限流排放设施,增加雨水收集设施,排水管网改造应完善和疏通污水、雨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保证排水畅通。公园绿地类项目,要求步行系统、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绿地内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通过竖向优化设计,为滞蓄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又如,滨水绿带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应建设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设置植被缓冲带,以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
海绵连片,生态效益才能放大。就在今年,无锡各区将至少形成一个具有连片效应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从地下管网改造到屋顶绿化,从河湖水生态修复到建设街区雨水花园,已有运河湾、火车站南广场、原锡兴钢厂等9个片区在改造提升计划中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结合房屋、道路、广场、绿化设施建设打造综合海绵区域,逐步在片区内形成连片海绵区。
许多城市同时面临“水多、水少和水脏”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加以解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认为,我国许多城市同时面临“水多、水少和水脏”的问题,三者分别指向汛期内涝、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黄国如认为,其实质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它和近年来提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一脉相承。
“如今广泛应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指城市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冲击,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其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黄国如告诉记者,“传统的排水模式是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则是基于‘渗、滞、蓄、净、用、排’方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进而实现更宜居、更安全、更节能、更生态。”
通俗来讲,海绵城市措施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小海绵”,即狭义上的海绵城市措施,强调源头控制,通过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和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来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减轻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主要针对频繁发生的小雨事件。二是“中海绵”,对应的是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通过管网泵站、地下深隧工程和大型调蓄工程等使雨水排放或滞蓄,可缓解遭遇中大雨事件的城市内涝。三是“大海绵”,即把城市周边的乡村、农田、河湖湿地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使城市的涝水有地可排。
黄国如指出,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来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绿、灰、蓝”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对应“小海绵”,可减少暴雨径流量、延迟暴雨径流峰现时间、有效去除径流污染物、补充地下水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水质、减缓洪涝。灰色基础设施对应“中海绵”,强调尽快将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处理后的径流排到蓝色基础设施中,发挥好承上启下作用。蓝色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河网水系这个最大海绵体的巨大调蓄功能,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蓄排水,从而调控水量。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强调源头和末端结合,地下和地上结合,绿色、灰色和蓝色结合
对于城市内涝,人们并不陌生。对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住建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先看城市内涝的成因,暴雨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改变了当地降雨条件,一些城市存在“热岛”“雨岛”效应,水汽更容易凝结,增加了暴雨形成的可能。
此外,城市下垫面变化也是一大主因。随着城市扩大,原来的农村郊区变为城区,即不透水面积增加、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退,加剧了暴雨洪水的形成。此外,还包括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排水标准过低,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建设排涝能力不足等原因。
城市内涝防治究竟难在哪儿?黄国如认为,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暴雨频发的大背景下,叠加我国城市化进程,放大了灾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老旧城区因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土地稀缺、拆迁成本高昂,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高密度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排水管网升级改造也举步维艰。“我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家的时间表,2035年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黄国如说。
海绵城市虽然已在国内推进了八年,但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仍属新生事物,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比如,过去大多强调末端治理,所有的问题都放在河道、污水厂、河湖湿地来解决,事倍功半,如今各地意识到,只有控制住源头,做好社区单元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再改造好管道、河道、河湖湿地,综合施策,方能事半功倍。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源头和末端结合,地下和地上结合,绿色、灰色和蓝色紧密结合,而不能简单地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狭义的低影响开发划等号。在专业融合上,需要市政、水务、水利、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管理等各个行业高度融合,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专业应紧密结合、协同作战,决不能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真正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复杂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