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中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年底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有多“高”?
本报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6日 第 11 版)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专门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
全国夏粮大规模机收刚结束,多地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在首个收获季表现亮眼,小麦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根据规划,今年中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年底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规模。
什么样的田地才算“高标准”?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将发挥什么作用?
形成一批“吨粮田”
连日来,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农田旁,伴着隆隆机声,一台台挖掘机忙着开挖渠道,翻斗车紧随其后清运田间积土。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土地管理专业工程师李政伟介绍,大堰村正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590亩耕地统一进行田间道路、灌溉和排水等设施建设,目前已修建排涝渠近3公里、灌渠600米、田间机耕道1.5公里。
“以前排灌设施不健全,雨季时地里积水严重,干旱时灌溉又跟不上。遇到严重的洪涝旱灾,水稻亩产甚至减为300斤到400斤,粮食生产很不稳定。”李政伟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地平平整整,旱能浇、涝能排,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左右。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且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贵州省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60万亩,目前已建设约100万亩;江苏省财政安排53亿元支持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山东省11个县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创建……到去年底,中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将新建1亿亩,让农民在更多良田上种粮增收。
高标准农田,究竟有多“高”?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列举了一组数据: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节水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项目区农民得到实惠。
对于这样的实惠,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武王村小麦种植户张振起深有感触:“今年麦收时,正碰上阴雨天。搁以往,大型收割机很难进到地里,多亏了镇里高标准农田项目刚修的硬化路,联合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赶在下雨前将麦子收完。”张振起算了算账:今年小麦亩产比往年高出了200斤左右,再加上小麦收购价格高以及之前省下来的成本,每亩大概多收入600元。
郭永田表示,目前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大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新标准引导“良田”建设
根据相关安排,到2030年中国将再建3亿亩高标准农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认为,目前高标准农田有9亿亩,占耕地面积近50%。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出现内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为破解难题,统一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规之下,高标准农田怎么建?
《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涉及的8方面内容作出规定,包括田块整治、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科技服务、管护利用,同时明确量化指标,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机耕路宽度宜为3-6米,平原区道路通达度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水土条件等有明显差异,如何让相关标准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通则》突出因地制宜,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和青藏区等7个区域,分区域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地力标准参考值。
其中,针对黄淮海区春旱夏涝易发、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盐碱化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通则》明确该区域机耕路路面宽度一般为4-6米,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米,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15g/kg、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12g/kg,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等以上,并分省份给出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应达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如山东稻谷为1260斤/亩。
六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高雪彬告诉记者,依据国家标准,镇里最新推进的项目共开挖疏浚衬砌各级沟渠40公里,硬化道路4公里,修建田间生产路24公里,配套建设灌溉排水设施泵站等各类构建筑物60座,并对5000亩中低产田实施土壤改良,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郭永田表示,农业农村部正指导各地抓紧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到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以此稳定确保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建好,更要管好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
霍学喜曾到多地进行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缺乏有效管护,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好不容易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三五年后又可能变成低标准,这类问题要着力解决。”
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镇党委副书记魏吉也曾为镇里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发愁:“虽然建了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但不少农民还是习惯传统耕种模式,田里的机耕路和灌排渠等设施长期闲置,缺少日常管护。这不仅没发挥出高标准农田应有的效用,还可能让其因为管护缺失出现明显的质量下降。”
为了解决管护不到位的问题,拾万镇调动村级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由村集体将高标准农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代耕代种。“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村民受益,也可以落实管护主体,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好也管好。”魏吉说。
各地正加快探索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江西省贵溪市打造“农易巡”田长制信息平台,利用5G等新技术将该市约2万亩高标准农田数据纳入平台,线上实时监测管理;山东省菏泽市探索15年“质保期+管护期”模式,建成后的前5年由项目建设中标企业设置专职管护员提供相关服务,之后10年与村级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共同协商管护;安徽省来安县发挥保险作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工程质量保险机制提供10年期的保质量、保自然灾害、保意外事故的综合保障。
郭永田说,接下来,农业农村部将督促、引导各地做好工程设施的管护,确保其良性运行。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级政府要担负起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同时强化经营主体管护职责,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社会组织管护的指导服务作用。
“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完善农田设施的管护制度,还要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良田良用。严防高标准农田被占用,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确保可持续利用。”郭永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