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模样!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一线的故事最动人。放眼祖国大地,许许多多年轻人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不甘平庸,拒绝躺平,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书写了一个个昂扬向上的精彩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从5月9日起,光明日报在《奋斗者正青春》专栏中推出“一线故事”系列报道,带您走近一群年轻的生命,倾听他们奋发有为、励志进取的动人故事。
热浪翻滚。
8月25日下午,湖北宜昌。一名青年头戴安全帽,出现在三峡升船机候工楼改造工程的工地上,个头不高,目光炯炯,一遍遍向现场施工人员强调,“要注意细节”。
他的身后,长江三峡河段碧波万顷、江平浪静,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通航条件最为复杂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三峡升船机和葛洲坝三线单级船闸等大国重器。
青年若有所思地望向上游方向。此时,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最大提升重量1.55万吨的三峡升船机,正在进行为期35天的计划性停航检修。
他,是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简称“三峡局”)高级工程师冉晓俊。38岁的年纪、15载的奋斗青春,大部分时间都在船闸坝底江心的坚守中度过。
他管自己叫“船闸人”。“停航检修工期从55天缩短到现在的20天,是几代船闸人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冉晓俊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2007年7月,冉晓俊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专业毕业,成为三峡局通航工程技术中心的一名水工技术员。初到三峡局,师父王黎明带着他熟悉工作环境。走到闸面上,望着巍巍大坝,冉晓俊感到无比自豪,在心中对自己说: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干事创业的雄心,以从零开始的学习为基石。“连接高压风管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里面却有很多学问。”冉晓俊拿起两段管,向记者演示——
用铁丝一拧,两段管极易脱开,有安全隐患。师父怎么做?把铁丝对折,单股变成双股,两侧朝相反的方向互扎。
在师父手把手地指导下,冉晓俊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水工的各项基本技能,上岗仅2个月的他便被派往广西参加某水电站渗漏修复工程。
蹚齐腰的冰冷河水,下20米的机组蜗壳,腰系安全绳当“蜘蛛人”,同工人们一起打风镐、钻风钻、拌混凝土……这样的检修作业,一干就是6个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施工一线成为冉晓俊历练真本领的学堂。
2009年底,冉晓俊参加葛洲坝三号船闸大修。他第一次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参加重大工程项目,一切充满着未知、懵懂和憧憬。
施工现场浇筑结构缝填充材料时,工人们意外发现,15厘米的填充材料表面干了,中间却不干,还有气泡。“材料进场时,做了取样试验,没问题啊。”冉晓俊心里犯嘀咕,却坚信不会有事。
经过太阳炙烤,更多人看到,填充材料不仅没干,还鼓了起来。这时的冉晓俊才意识到,自己的不严谨酿成了大祸——取样试验是5厘米厚度,与现场施工厚度不符,且没有及时发现材料存在质量缺陷。后来,部分工程不得不返工整改,工期也因此延长。
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甚至批评,冉晓俊倍感打击。师父的话再次点醒了他:“力气使了力气在,吸取教训,会有大收获。”此后的冉晓俊,更加严谨专注,经验长了,心智也更成熟。
2012年,葛洲坝一号船闸大修,其规模为历次大修项目之最,冉晓俊再次担任技术负责人。面对船闸结构多处漏水“顽疾”,存在二次进浆困难、造孔精度偏差等技术难题,传统迎水面灌浆处理无法实施,项目组成员一筹莫展。
为了啃下“硬骨头”,冉晓俊白天到施工现场勘察、试验、琢磨,晚上带着图纸回来反复研究。施工资料整理、图纸查阅校验,这些旁人眼中枯燥烦琐的工作,冉晓俊干得有滋有味。
冉晓俊在工地看到一台空压机,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闪现:为何不借助风力,在背水面长距离风引化学灌浆呢?
冉晓俊提出的方案最终通过实践检验,不仅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还提高了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成本。他首创的“风引化学灌浆”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广泛应用于全国船闸行业,大幅提高船闸检修效率,有效缩短船闸检修时间,直接间接创造社会价值破亿元。
过硬的技术让冉晓俊崭露头角。2018年1月,冉晓俊成为通航工程技术中心技术部副主任,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第七届长航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
2021年底,冉晓俊调任三峡局基建办副主任。工作岗位虽然变了,但他搞好船闸检修、服务三峡通航的初心没变。望着窗外奔流不息的江水,冉晓俊笃定地说:“相信通过我的工作,能让船舶快点过闸,船员早点回家。”
总策划:王慧敏
总监制:赵建国
统筹:毕玉才 杨谷 胡其峰
监制:张宁 廖慧 方莉
记者:方莉 夏静
编导:李方舟 董大正 曾震宇
配音:董大正
制作: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