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首页> 时政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5 14:50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科技专家接力助农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郑果所,农科院,派来的专家个个是典范。四代专家作贡献,宁陵县变成金银川。春天里梨花似雪多灿烂,到秋后酥梨满枝香又甜。拉长酥梨产业链,果农的收入再翻番。”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省宁陵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现代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5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频频点赞。

  这部剧讲述的正是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四代科学家60年如一日坚守宁陵科技助农的故事。他们持续接力战风沙、治盐碱,育苗成林,把荒沙盐碱打造成了年产6.5亿公斤梨果的“聚宝盆”。

  立夏时节,在宁陵县石桥镇万顷梨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景过后,一颗颗如枣般大小的梨果挂在枝上、藏在叶后。收获季节,这里又将是满园果香惹人醉!万顷梨园中,靠梨树发家的果农自发立起三块3米多高的功德碑,把郑果所几代果树专家的名字一一刻上,字里行间尽是感恩之情。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一次相遇,一生情

  “宁陵县,穷光蛋,除了大坑没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宁陵县是全国16个重点沙区县之一。1964年,第一批走向黄河故道的果树专家——郑果所选派的崔致学、黎彦、高德良、余旦华等人,来到宁陵县石桥乡梨花桥村长期驻点。

  一代接续一代,这一驻就是默默无闻的60年!他们把双脚插在盐碱地里,把汗水洒在果树下,用行动努力实现着“做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的人,不改变宁陵的面貌,决不离开这里”的承诺。

  虽然宁陵种植酥梨的历史已有700余年,但一直处于“放羊”状态。年近七旬的宁陵县原副县长史继明介绍,当时宁陵群众不懂梨树管理技术,自然授粉、不会修剪、不懂病虫害防治。

  由于梨树品种老化,再加上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宁陵的梨树经常出现“只见花开不见果”的情况,即使树木挂了果,也是口感极差。“一棵树,八个果,三个都是皮,五个都是核。”

  怎样才能产梨?必须从技术攻关入手。

  为解决酥梨人工授粉、主要虫害防治、产量低且不稳的问题,科技专家走村串户,吃派饭、住破屋或牛棚,在无房屋、无土地、无科研设备的“三无”条件下,积极召集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传授技术操作要点。

  “崔老师、黎老师都是挎个小书包、带个小凳子,整天在梨园‘转悠’,指导群众抓生产、学技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任宁陵县农业局农技场长的路绪荣直到今日仍历历在目。

  第一代科技专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为宁陵培育了一批“土专家”“不走的技术员”。如今的宁陵本土梨产业技术带头人杜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崔老师‘脾气怪’,从不到别人家吃饭;黎老师爱钻‘牛角尖’,认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底。”说起两位恩师的往事,不善言辞的杜华如数家珍,说到动情处更是哽咽不已。

  1993年夏季,杜华跟随老师到梨园做杀虫药效实验。夏日的中午,气温接近40摄氏度。老师们从早晨7点多干到12点多,当年已68岁的黎彦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定位、绑标、配药……

  多年来,杜华每年都会去郑州看望黎彦,就像亲人一样。2022年5月25日,黎彦去世前两天,还在给杜华打电话,询问宁陵的梨树管理得怎么样、有啥难题。

  在专家们的悉心培育下,宁陵县涌现出了郭超峰、刘静学、刘先照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他们不仅学会了丰富的梨树管理经验,还联手发起成立了宁陵县果业商会和种植合作社,像老师一样,免费为当地梨农传授技术。

  懂技术的农民多起来,果树管理好起来,果子渐渐多起来。到2000年前后,“宁陵梨”已开始叫响豫鲁苏皖四省交界。

  一座丰碑,一群人

  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走进郑果所宁陵梨试验站,记者看到,与传统酥梨树形不同,这145亩试验田的梨树均呈“Y字形”或“主干形”生长。

  “别小看试验站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凝结着科技专家的心血与智慧。”据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宁陵梨试验站站长杨健介绍,夏秋时节,梨树下会开满航天育种培育的紫花苜蓿。它们不仅可为梨园增肥保墒、净化空气,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善梨园的生态条件,让梨农省心省工,增加梨园经济效益。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在杨健看来,60年来,郑果所派出4代科技专家支援宁陵,不同时代的科技专家有不同的使命:第一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起步阶段,围绕“能产梨”,科技专家主要传授基础管理技术;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大阶段,围绕“多产梨”使命,科技专家致力于提升梨果产量;第三阶段是新世纪的提升阶段,围绕“产好梨”使命,科技专家主要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

  作为郑果所第三代支援宁陵的科技专家,年近六旬的杨健已在宁陵工作生活了近30年。由于平时在宁陵的时间比在郑州的时间还多,他被同事们称为“宁陵人”。

  郑果所宁陵梨试验站的建成,加快了新技术攻坚、新成果转化进程。杨健和同事们在宁陵实施的“河南省科普与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引进培育推广了“中梨1号”“红香酥”“丹霞红”等100多个新品种,为宁陵县的梨果优质丰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保障。

  科技迎来金杯,品质获得口碑。

  目前,宁陵金顶谢花酥梨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等荣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陵县被列为全国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县,被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奉献于大地的,大地将予以回馈;奉献于人民的,人民不会忘记。

  石桥镇万顷梨园中的三块功德碑,凝聚成一座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丰碑。

  “第一次站在梨园深处的功德碑前,我体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更体会到了前辈们不仅仅是在搞科研、教技术,更是始终坚守着自己一心为民的初心与情怀。”作为郑果所新生代科技专家,34岁的博士张向展深有感触。

  “我们要以不变的初心扛稳富民使命,凝心聚力推动宁陵高质量发展。”郑果所党委书记赵红梅表示,郑果所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依托宁陵梨试验站实施高端创新引领、绿色提质增效和科技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战略布局,在新时代创造新成就。

  一群人,一条心,接力传承着“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攻坚克难,服务百姓”的感人精神。这精神的灯塔,薪火不熄,越发明亮。

  一枚酥梨,一座城

  “梨专家”“梨书记”“梨经纪”“小梨妹”……在梨乡宁陵,随处可见可闻“梨”元素,与梨产业相关的职业、人员、企业,都名中带“梨”,让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国酥梨之乡宁陵县的“梨文化”。

  如今,宁陵不仅实现了“产好梨”的目标,还努力讲好梨故事,做好梨文章。

  被誉为“梨书记”的宁陵县委书记蔡勇自豪地说,宁陵梨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总产值超20亿元,居河南第一、全国第四。

  2020年被定为全国两个“一县一业”示范县之一后,宁陵县的梨产业科技顾问团队中,有15个是国家级梨产业权威专家,他们让22万亩梨园“产好梨”,带动梨农脱贫致富,让宁陵成为果香四溢之城。

坚守一甲子 只为梨满枝

  梨多量大,种梨、卖梨赚钱吗?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梨妹”食品负责人张艳敏提供的数据最有说服力:仅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他们就销售了500多万元的梨深加工产品,去年全年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

  2022年,宁陵酥梨市场价最高每斤卖到4.8元,全县梨农直接增收近5亿元。资深的“梨经纪”刘勤聚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去年最后一个月,石桥镇的银行存款增加了近2亿元。

  一个梨产业,带动能力有多强?

  如今,宁陵酥梨亩产近万斤,梨农仅梨一项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一座座楼房、一辆辆汽车、一个个笑脸,就是酥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用发挥方面的最好证明。

  以春赏花、秋采果为主要形式,宁陵县连续举办十九届梨花节、十六届酥梨采摘节,每年吸引80余万游客来宁陵观光游玩,旅游、物流、加工、餐饮、民宿等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梨果的科技附加值,郑果所的科技专家还在不懈探索。如今,由鲜食到深加工,再到卖品牌、卖技术;由无贮藏条件到窑贮,再到现代化冷链保鲜贮运,一枚梨成了宁陵县强县富民的“密码”。

  如今的宁陵县,正如现代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描述的那样:“田成方,林成网,梨园犹如小林场,处处都是小康生活好景象。”(供图:宁陵县委宣传部)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高山云雾出好茶,乡村振兴茶飘香

  • 山城重庆: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