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客观事实。西方文艺复兴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把人们的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迈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对以中华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自信与自觉。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看法。五四时期,学术界、思想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底色的西方现代化实践的优势地位使得一些人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事实上,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每值新的飞跃产生之时,人们都会带着记忆重新回归到那轴心时代,并被它重燃激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通过“轴心时代”这一标识性概念对传统与现代关系做了十分有见地的阐述。进入21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第二个结合”推动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像“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尽管当今世界客观存在意识形态斗争,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污名化中华文化,但是国际社会仍然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的现象,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联系着现代,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从传统到现代的前进与发展不是突如其来的“飞来峰”,不是另起炉灶的“圣诞树”,而是传统这粒种子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潜移默化的“化育”与日积月累的“生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拥抱现代化,迎接伟大复兴。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
同样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在关于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凝固化的认知。比如,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化了中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展现其科学性与真理性的广阔舞台等。这样的认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仅毋庸置疑,还应该进一步强化提升。但是,停留于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写在本本里面的那些话,不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的理论形态与实践模式,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作为对等的思想理论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
应当认识到,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思想批判超越的一种科学思想,但客观上也是来自西方社会的思想,体现着西方文明的思维与风格。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仅仅停留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不够的。这一结合做得再好,也只是对马克思主义运用得好,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定要解决“中国化”的问题,要体现5000多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体现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偏好的一厢情愿,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马克思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让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创造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这些具有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文明观,与西方文明滋养孕育的马克思主义相互激荡,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为宽广、更为深厚的文明底蕴,呈现出21世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形态,成为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形态。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从保持精神独立性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解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甚至文化文明的复兴更为基础、更为根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就不可能真正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滋养中国社会精神独立性的土壤,孕育中国社会精神独立性的源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色,也给予了我们高度自信。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坚持“第二个结合”,让我们保持精神独立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更是让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思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停留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精神独立性,就是强调伟大复兴的文化与文明支持。
坚持“第二个结合”,让我们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讲文化主体性就是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创造中处于“普照的光”的地位,决定和改变着外来思想的色彩与样态。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创造出奇迹,在于21世纪中国的宏大实践具有世界意义,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展现出21世纪人类社会新文明光辉。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将改革进行到底,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天下情怀”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古老的智慧浇灌出绚丽的现代治国理政方略、夺目的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虽然世界社会主义只有500余年的历史,但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这粒种子在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孕育生长,汲取了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而长成的参天大树。
(作者:辛鸣,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