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来源:新华社2023-08-22 10:59

  新华社福州8月21日电题: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新华社记者

  4月至9月,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这种较为罕见的濒危鸟类,曾长期消失在人类视线中。近年来,它们每年都会到闽江河口湿地“报到”,引来众多观鸟爱好者。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掠过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沙滩(2023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两名观鸟爱好者架起相机拍摄中华凤头燕鸥(2023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一群黑脸琵鹭在闽江河口湿地海滩上觅食(2023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单位面积水鸟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觅食。

  但在21年前,闽江河口湿地受人类活动和生产影响,生态一度濒危。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明确表示“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自此开启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卫战”。

  21年久久为功,闽江河口湿地从濒危到“重生”。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先后荣膺“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称号,入选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今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如今,越来越多人参与到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中来,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珍稀鸟类“漂洋过海”来栖息

  时值繁育季节,10多只中华凤头燕鸥在闽江河口湿地的滩涂上踱步、嬉戏。雄鸟竖起黑色的冠羽“示爱”,或是叼着鱼给雌鸟“送礼物”,每一个动作都被远处的摄影师精心捕捉。

  湛蓝的天空下,水泽茫茫,蓬勃的生命力在闽江河口湿地蔓延。穿过清晨的漫天霞光,和着余晖中的渔舟晚歌,百鸟翔集,择枝而栖。

  “追鸟”20多年,福州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王乃珠见证了闽江河口湿地的“蜕变”。“每天湿地的鸟类都在变化,近年来数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有的从‘过客’变成了‘长住客’。”王乃珠翻阅相册里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鸟儿,如数家珍。

  不少珍稀鸟类“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栖息。寒来暑往,在湿地工作人员的观鸟笔记里,记录下各种鸟类与湿地的故事:

  从2021年10月31日到2022年3月7日,来自北极冰原的小天鹅在闽江河口湿地度过了128天,最高数量达到654只;2022年9月,两只来自西伯利亚苔原的珍稀濒危鸟类勺嘴鹬早早到来;冬季,珍稀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最多可一次性观测到近200只……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一群小天鹅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面上觅食(2023年1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一群鸟在闽江河口湿地海面上翱翔(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右一)和同事在闽江河口湿地核心区域观鸟屋里,用望远镜和相机观测记录停留在湿地里的候鸟种类(2022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据监测,这里共有鸟类313种,常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湿地现有的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80%以上为鸟类。”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告诉记者。

  面积2381.85公顷的闽江河口湿地,何以吸引如此多珍稀鸟类流连驻足?

  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调查专家郑怀舟说,在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闽江河口湿地恰好就在这条通道上。由闽江串起的海、陆生态过程,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湿地和近海类型栖息地,被认为是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这是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鳝鱼滩一角(2022年11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一群鸟飞越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滩(2022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濒危中抢救下来的“珍宝”

  今年2月,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好消息传来,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剑秋既激动又欣慰。

  回忆起21年前的一幕,他仍然心潮澎湃。

  由于长期填海造地、围垦养殖,甚至违规排污,闽江河口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处于濒危状态。多次调研后,刘剑秋心急如焚:“湿地面积减少,南来北往的鸟类数量也大大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鳝鱼滩等部分湿地被规划用来修路和开发楼盘,鸟类将失去栖息地。”他和多位生态环境学专家四处奔走呼吁。

  2002年4月,一份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呈送到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案头。他作出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卫战”自此打响:

  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07年,该湿地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卫星遥感照片,多年来闽江河口湿地“人退地进”清晰可见:本世纪初,遍布养殖场和鱼塘的画面呈现大片的黑色,如今绿色连片成面,与蓝色海洋形成美丽画卷。

  “21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及周边区域共清退养殖面积3197亩,最大程度保护了湿地生态。”福州市林业局局长兰超说。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09年4月份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图;右图为2020年6月份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图。新华社发(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这是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2023年1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共投入资金3200万元,用于治理闽江河口湿地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湿地中,恢复种植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等乡土植被2600多亩。2020年,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福州市市长吴贤德告诉记者,21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目前正全力推进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打造中国湿地保护样板。

  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傍晚时分,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夕阳给水面镀上一层金黄,望着远处觅食的苍鹭,管护员林发金心里满是惬意。

  每天,林发金会骑上电动车巡逻20多公里,主要任务是防止捕鸟和破坏滩涂等行为。

  “以前劝说不要捕鸟没什么人理会,现在大家保护意识增强了,说话也管用了。”林发金说。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员林发金(右)和同事一起巡逻观测保护区鸟类状况(2022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摄

  10多年前,林发金还是湿地保护区附近最大的养殖户之一,承包了200多亩池塘养虾。彼时,毗邻闽江入海口的渔村,村民世代以赶海与滩涂养殖为生,而由此造成的水质污染也让水鸟难觅栖息之所。

  2017年,在当地政府推动下,一场“退养还湿”行动正式开始。林发金成为村里第一个签署退养协议的养殖户,退养后他没有离开湿地,成了一名管护员。

  守护湿地,成为当地人的共识,也带来新的生计。几年前,45岁的养殖户林宝淦退掉鱼塘,来到湿地工作,现在依靠巡逻和捡海漂垃圾两份工作,他每年能拿到6万元左右的收入,每天与鸥鹭为伍,心情格外舒畅。

  “我们以前搞养殖,每天都要提防鸟来偷吃鱼虾,现在是盼着鸟来。”林宝淦举起望远镜,仔细寻找着白鹭的踪影。

  林宝淦说,每年暑假,他还会带着孩子到湿地博物馆当志愿者。虽然只是简单的引导工作,但孩子却格外兴奋。每当学校组织参观湿地博物馆,他总是很骄傲地说:“湿地博物馆就在我家门口!”

从濒危到“重生”——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观察

  位于闽江河口湿地的湿地博物馆全景(2022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利用,给当地群众带来巡逻、管护、保洁等岗位110余个。湿地回归,也让“家门口的宝藏”被更多人看见、共享。

  木栈道、观鸟棚、博物馆……保护区外围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既为保护区提供缓冲带,也成为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日渐红火。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0万人次,每年吸纳志愿者3000人以上。

  在诸多湿地守护者之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福建省观鸟协会。这是一个由鸟类、昆虫等自然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公益组织。去年,协会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将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前来参加研学活动。

  “我们在湿地寻找风景,也守护着美景,并将一代代传承。”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说。

  2022年8月16日,以生物多样性作为突出价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申报的“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闽江河口湿地‘蝶变’,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福州将持续做好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利用工作,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说。(记者郑良、邓倩倩、吴剑锋、魏培全)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孟连:“国牛”迎来丰收季

  • “龙马”奔腾踏九霄——记神舟十九号航天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2024-10-24 10:07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2024-10-24 10:05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