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交流互鉴 发展共创未来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鉴 发展共创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20 08:37

  “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

  推动世界各大河流域文明比较研究

  在“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证实,距今5300年前后,包括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国交互作用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介绍了黄河上游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晚期面积最大、工程量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南佐遗址宏大的规模和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区域政权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韩建业认为:“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明确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一个早期国家。”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先驱和代表之一。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介绍,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的一系列发现,揭示了红山文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延续了北方地区长久以来的传统,同时接纳与整合其他地域传统,形成重礼仪轻世俗的开放、包容的社会体系,奠定了北方“原生型”文明的基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且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孟华平教授表示:“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代表,而石家河遗址是其中最突出的载体,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认为,商王朝作为黄河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文字、建筑、青铜器铸造、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成果,他表示:“三星堆遗址展现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的密切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了周代诸侯国曾国系列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情况,曾国系列考古发现揭开了不存于文献的周代诸侯国曾国的神秘面纱,构建了曾国长达700余年的历史,同时也为周代诸侯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标尺。

  中外联合考古成果丰富。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合作,开始了对玛雅文明重要城邦科潘遗址的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在中美洲地区的第一个考古项目。2018年,首支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埃及卡尔纳克北部孟图神庙区域开展考古。目前,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杨建华对黄河流域和两河文明起源进行了比较研究。

  “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分论坛——

  开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作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分论坛之一的“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分论坛(嵩山论坛2023年年会)9月16日在河南登封市开幕。本届年会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展望天下文明”为主题,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海内外30余位学者就主题开展交流与对话。

  嵩山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广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思想智慧精华。”

  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景海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任剑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等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专家们认为,精神性的议题对当代哲学至关重要;当下文明的飞跃式进步,为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人类世界必须拥有一个多元、韧性和整合性的和平愿景;地球的未来命运需要更加温和而有效的全球治理;世界迫切需要形成平等的国际秩序,解决经济、生态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16日下午,论坛的重磅环节——“大变局与世界哲学的精神转向”主题对话在嵩阳书院“将军柏”下举行。耶鲁大学环境学院讲师玛丽·伊芙琳·塔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维也纳大学终身教授路德维希·纳格尔、美中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等参加了对话。对话学者认为,随着历史发展,我们如何通过文明对话找到一条通往和平与文化理解的路径?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值得关注。

  论坛第二日在郑州市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约翰·格里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治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再林、外交学院教授苏浩、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淑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茂泽、哈佛大学政府系研究学者李汉松、图宾根大学研究学者柯乐山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就“多元现代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坤厚载物: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坤道关怀”两个议题进行研讨。在闭幕式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乔清举作了题为《“天下观”的文明意义》的主旨演讲。

  “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

  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9月1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主题为“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分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近20家单位40多位学者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作了题为《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的主旨报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继印先后主持主题报告。

  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是东部相邻地区仰韶文化农业人群向西拓展的结果,此后手工业与商品贸易逐步成长、冶金技术也传入并发展。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程,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表现表明其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表示,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角书院街墓地主墓M2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216件,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书院街墓地阐释了郑州商代王都关键的文化内涵,在夏商文明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探讨早期国家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提出,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培育出民众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气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表示,黄河及与其相连互通的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影响越来越彰显。最迟在战国时期,人工沟通黄河、淮河的鸿沟水系形成,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以后秦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自隋代开通以后,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应形成三区协同、五带串联、多点辐射的空间结构。要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民幸福河

  9月17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郑州举行。这是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分论坛之一,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

  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性观点。

  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与会专家表示,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为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要将黄河保护法列入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黄河保护法的立法意图、实践要求、适用范围等,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系统推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与会专家认为,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筑牢生态保护基准线;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扎实促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建议:加快产业生态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引导等。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会专家建议,要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促进黄河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世代传承等。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与会专家认为,要系统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中挖掘新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历史、社会、经济等价值,形成有新时代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纵深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与会专家提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文化元素的黄河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体验馆等场馆,精选一批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

  积极开展区域探索。与会专家对沿黄各省份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青海、四川等地加强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宁夏、山西、山东等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不断强化流域合作。与会专家认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省际区域合作机会日益增多,统筹协调机制要尽早完善,加快实现政策规划协调、防灾减灾联动、执法监管协作、信息协同共享。

  持续深化河南实践。与会专家谈到,河南要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生态保护好、把产业发展好、把文明传承好,奋力推进沿黄乡村全面振兴;要加快改革开放创新步伐,持续激发内在活力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追思英烈

  • 杭州亚运会|亚运头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2023-09-15 16:49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09-12 15:59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2023-08-30 14:56
2023年8月23日,山东省荣成市海岸风景醉游人。
2023-08-25 15:39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08-24 16:28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2023-08-22 15:32
近年来,该地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种植芡实,形成特色产业
2023-08-21 19:51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2023-08-19 10:26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08-18 17:50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2023-08-17 16:14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2023-08-15 16:16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08-14 15:14
颐和园自古就是皇家的避暑胜地。
2023-07-31 20:21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07-30 16:45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2023-07-27 16:50
郁金香花以其特有的徇烂多彩,娇艳妩媚地高雅身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花也像牵牛花一样,白天舒展开美丽的花瓣,迎风起舞,将最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夜晚又好像害羞的姑娘逐渐收拢起多彩的花衣,以待朝阳升起时再一次绽放。
2023-07-19 21:40
2023年7月18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足球场上,来自乡村小学的小球员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2023-07-18 14:11
2023年7月14日,天津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在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行。
2023-07-18 10:13
2023年7月17日,山东荣成寻山海洋牧场,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在云海之间收获江篱,构成耕海牧渔的美景画卷。
2023-07-17 15:1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