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焦点访谈:金秋农忙好“丰”景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焦点访谈:金秋农忙好“丰”景

来源:央视网2023-09-26 10:26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今年,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在各方全力应对下,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吉林是我国的粮食大省,目前,玉米水稻已逐步进入蜡熟期,绝大部分地块长势良好,但一个多月前,受台风影响,吉林省的舒兰、榆树、扶余等地接连出现汛情,大量农田被淹。为了尽可能降低农民损失,当地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机械及时排除农田积水。在同样遭受灾情的榆树市,农技专家三天两头就要来地里转一转,了解过水地块的玉米长势和田间管理成效。

  “一喷多促”是秋粮作物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通过一次性喷施叶面肥、杀菌剂等,促苗稳长、促灌浆成熟、促灾后恢复、促单产提升。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为粮食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黑龙江、吉林这些地方洪涝灾害,西北地区有些省份偏旱,华南地区台风比较频繁,但各个地方对于灾害的应对非常及时有效。从全国面上来看,今年的灾情呈现局部重、面上偏轻的局面。今年灾害发生的面积是近五年来平均值偏低的一年,从全国秋粮长势来看,今年秋粮的温、光、水相对比较匹配,秋粮的苗情长势也是这几年比较好的一年,所以说秋粮的丰收还是非常有基础的。”

  想方设法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夺取丰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有限,产能提升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单产。今年,农业农村部把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头号工程。其中,玉米和大豆更是放在了单产提升的首要位置。

  吕修涛:“我们潜力最大的是玉米和大豆,我们的玉米比美国的平均亩产低300公斤左右,我们的大豆比巴西低100公斤左右。”

  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就是努力的方向。在山东汶上县郭仓镇的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田,再过十来天,玉米就要开始收获,这几天当地农业部门正在组织理论测产。种粮大户郭波波在一旁看着专家测产评估,心中不禁有些忐忑。郭波波说自己现在的心情,跟刚开始推行玉米种植新技术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当时在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田,株距被要求缩小到20厘米,他有些抗拒,甚至有些怀疑,因为他种了十多年玉米,株距一直都在25厘米左右,一下子缩小了5厘米,他觉得不踏实。

  郭波波所在的汶上县作为国家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有5万亩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今年第一次试验推广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植户们担心密植后的玉米出现营养不良和倒伏,这项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个痛点。通过铺在地上的滴管,对玉米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让玉米“少食多餐、食量均匀”,既节肥节水,又能补充足够的营养,从而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吉旺:“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的核心有三个:一是合理密植,再就是滴灌,再就是精准肥水调控。过去,传统施肥基本都是“一炮轰”的方式,种肥同播一次性施用了,整体来讲还难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现在分次滴灌追肥,什么时候需要水,什么时候需要肥,就什么时候滴灌,这样可以精准调控。”

  单产提升,科技先行。今年,山东以18个国家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为依托,推广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200多万亩,目前专家预估,示范田的产量比过去每亩地能提高150公斤左右,单产提升取得初步成果。

  单产提升是系统工程,现在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示范田里的成果,为了大面积推行,就得打造更多的高标准农田,任务仍很艰巨。农业农村部今年制定印发《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各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实施。

  这一天,在江西上高县,首届“粮王”评选吸引了很多农民朋友,有61位种粮大户因为种植的水稻面积大、单产高、质量好而获得“优秀种粮大户”称号。罗荣华获得了一等奖,他说,他完全没想到自己还能当上种粮大王,要知道早些年,他差点就放弃种田了。

  江西上高县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荣华:“以前种早稻很难赚到钱,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罗荣华说,他们县95%的基本农田都变成了高标准农田,在他经营的合作社里,从育秧、插秧到施肥、收割,已完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单产,不像之前那样忙活大半年不赚钱。

  从原来的不想种地,到如今的爱上种地,罗荣华说,刨去能挣钱的实惠,还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群靠得住的人在支撑着他。他手机里有一个当地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建的微信群,一旦有什么恶劣天气或者突发病虫害,农技人员会及时给他们发送防治信息,如果再遇到更难的技术难题时,他还能第一时间咨询省里的专家。

  省里的老师接到电话后不久,就赶到了罗荣华的稻田。之所以这么快,原来,江西农业大学在上高设立了科研基地,谢小兵就是目前江西上高水稻科技小院的带队老师,在他的带领下,江西农业大学有20多名水稻种植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在此常驻,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把最新科研成果和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向全县推广。

  谢小兵:“我们的科技小院建在基层,跟基层有很密切的接触。他们特别喜欢我们的推广技术,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经验,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种植生产技术,今年上高县将继续统筹推进14万亩“吨良田”的创建工作,把科学种田的技术传授给所有农户,让大家都能通过种粮赚钱。

  吕修涛:“我们国家小麦和水稻这两大作物的单产水平,特别是水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我们抓小麦和水稻两大口粮,单产提升仍然有潜力,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户能够参与进来。”

  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不仅种植过程要求精耕细作,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基础环节,那就是种子。着力破解良种选育,补齐短板弱项,是单产提升里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今年3万亩油菜长势喜人。海拔2700米以上种植的油菜一亩地预计能增产100多斤,而海拔2700米以下的油菜,一亩地预估大概增产近200斤。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油菜所所长杜德志:“以前海拔2700米以上种当地白菜型小油菜,产量比较低,大概200斤一亩地。海拔2700米以下主要种加拿大引进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产量也不高,就300多斤。”

  原来,为了大幅度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不断给油菜种子做DNA分析对比,自主培育出适合不同海拔、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新品种。

  杜德志:“在选育过程当中,我们发现选育出一个优良特性的品种比较容易,但是把四个优良特性,比如说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集中在一个品种身上难度非常大。但是这20多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种技术和多个稳定的制种基地。”

  如今,青海已成为我国春油菜最主要的制种、繁种、供种基地。培育出的多个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

  吕修涛:“品种是产量的基础,好的品种才能够达到好的产量,品种非常关键。现在国家启动了种业振兴行动,要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攻关,要提升我们国家的种业水平,促进主要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也促进单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辛勤耕耘,成就硕果累累。大家看到,无论是从洪水天灾中抢种补种,还是单产提升,无论是精耕细作,还是良种选育,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都是在向科技要粮食。重农固本,安民之基。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农民的腰包才会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 高质量发展“点亮”三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11-08 15:29
2023年11月7日,俯瞰江苏省泰州市天德湖公园景色。
2023-11-07 15:35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11-06 16:19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2023-11-06 16:18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10-26 13:16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10-14 23:36
醉美阿尔山
2023-10-09 10:22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10-08 16:39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