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来自乌蒙山腹地的探索实践故事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来自乌蒙山腹地的探索实践故事

来源:新华网2023-09-27 13:45

  新华社贵阳9月26日电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来自乌蒙山腹地的探索实践故事

  新华社记者

  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曾是我国唯一的开发扶贫试验区。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如何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新华社记者近期在毕节采访看到,农民种地有了“产业导师”,苍翠山林孕育“绿色资产”,东部大医院“西迁”深山……一个个生动的探索实践故事,正在乌蒙山区奏响振奋强音。

  激活乡村发展智力引擎

  【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实践案例】“产业导师”的故事

  一大早简宜伟便骑着三轮车,行驶两公里多的通村路来到良种马铃薯试验地。

  戴上草帽,挽起袖子,就在地里干起活计,恰如庄稼汉,而他其实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一名研究生。

  2023年5月,龙凤科技小院“产业导师”与当地农民交流马铃薯种植管护技术。(王永华 摄,新华社发)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采集了土豆地里的土壤,用于检查土壤肥力、分析土质。

  晌午时分,忙完手头农活儿,二十五岁的简宜伟坐在田埂上,和村民左奎一起交流马铃薯管护技术。此刻,务农半辈子的左奎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

  “目前,地里的马铃薯几乎都采收了。今年之前受较长时间干旱天气影响,马铃薯整体产量有所下降,但推广种植的良种马铃薯单品产量还不错。”简宜伟说,今年七八月份还重点加强村民对马铃薯地面藤叶管护,增强光合作用,对提高产量和品质都有帮助。

  去年3月,贵州省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派驻科技小院以来,简宜伟和另外两名同学聚焦村民生产技术“痛点”,科学助农。

  技术推广难在转变观念。面对村民“宁愿相信几十年的种地经验也不愿相信几个陌生大学生”的想法,简宜伟做了不少工作。

  小到修枝除草,大到选种施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长时间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帮助解决问题,学生们逐渐得到村民认可。

  最早接受产业培训的左奎,成为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批“科技农民”。“手把手教大家,他们比村民还关心地里的事。”左奎说,经测算,试验地去年马铃薯亩产平均提高了1400多斤,现在能达到3100多斤。

  今年,龙凤村在科技小院指导下栽种了1000亩良种马铃薯。

  简宜伟还积极推动当地3407亩刺梨技术改良。去年,试验地里刺梨产量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土地刺梨产量提升了34%,刺梨维生素含量提升了46%。这一技术正在当地逐步推广。

  记者获悉,依托“产业导师”,毕节重点加强农民培训,正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着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开发潜力,激活乡村发展智力引擎。

  发挥生态比较优势

  【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实践案例】“绿色资产”的故事

  今年夏天以来,马德巧家的民宿人气逐渐旺起来。

  从她家民宿窗户望出去,群山连绵绿意盎然,仿佛置身林海。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民宿所在的海雀村成为不少人纳凉避暑的“打卡”地。

  前几年,马德巧把自家二层小楼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还与县里的旅游平台公司签订协议。

  “有平台引流,客源有保障。有客人入住,每天每个床位可得50元的分红。”谈起生活变化,她欣慰地说,村民30多年辛苦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没想到今天成为全村增收致富的“绿色资产”。

  位于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的海雀村,曾是当地生态较恶劣的地方。水土流失、广种薄收、植被稀少……粗放发展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当地痛定思痛修复生态,坚持植树造林。目前,海雀村有1.37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7%。

  海雀村生态护林员马正安(左)和海雀村林管员王光德(右)在日常巡山护林。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依托绿色生态,村民以不同形式分享着“生态红利”。

  距离马德巧家不远的地方,种植着连片的魔芋。村民说,这是村里林下经济的成果,面积达200亩。

  海雀村村支书文均福介绍,发展林下经济能把林下空间转化为产业发展空间,帮助村民拓展增收渠道。

  “魔芋基地平均每亩可采收1000公斤。”文均福说,靠山吃山不是单纯地伐树卖木,重点是打好“绿色产业”牌。

  在魔芋基地,年近60岁的村民马正安每天能有100多元务工收入。他说,生态变好,魔芋的品质也提上去了,产品更好卖。

  海雀村村貌。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盘活“绿色资产”,去年4月,贵州省第一张集体林碳票落地海雀村。经核算,这张碳票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碳票价值约104万元,可以带动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约4500元。”文均福说。

  海雀村的变化是毕节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缩影。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糜小林介绍,目前,毕节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352.4万亩,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9.67亿元,带动8.41万人就业增收。

  为百姓福祉闯关探路

  【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实践案例】“名医西迁”的故事

  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看病,是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居民李老伯的选择。他没有舟车劳顿赶往1800多公里外的杭州,而是坐车来到了距家18公里的七星关区街上。

  李老伯堵塞的颈内动脉血管最窄处不到1毫米,必须立即手术。以往这种情况,都要转院到省城或者省外大医院治疗。这回在毕节,李老伯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去年底,浙江省人民医院同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给李老伯主刀的医生孙伟军就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他于今年2月来到毕节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业务主任。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的医师团队正在为患者李老伯进行手术。(王磊波 摄 新华社发)

  术前会诊、手术指导、亲自主刀……在孙伟军医生的全程治疗下,李老伯的手术顺利开展,这也是毕节首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微创切除术。

  看着李老伯恢复得不错,家人们都很欣慰。“别说这样大的手术,以前就是头疼脑热,很多人都要去省城就医。这次能在毕节看病,本地医保可报销85%的医疗费,家里实际出钱不到2500元。”李老伯的家人坦言,浙江医疗专家坐诊治疗,以后老百姓看病更放心也更方便了。

  长期以来,受山区落后基础条件限制,毕节缺乏专业医疗人才,诊疗设备和技术也存在明显短板。一些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成熟的手术在当地一直都无法开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医疗资源薄弱省份有了发展突破口。毕节抓住这一机遇,让一批东部地区优势医疗资源注入当地。

  持续派出20名业务骨干到毕节参与管理、合作建设3个诊疗中心和5个重点临床学科……浙江省人民医院团委书记、毕节医院院长张骏说:“共建不仅仅是帮扶,而是两家医院加强医疗管理经验、技术分享,推动一些新项目、新技术在欠发达地区的落地。”

  据统计,仅今年2月至7月,毕节医院累计完成手术9164台,其中四级手术同期增长46.21%,开展填补毕节地区技术空白的手术达20余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浙黔两地医疗资源‘共享+共建’,能逐步解决偏远山区缺人才、缺技术、缺科研等问题,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更优质的三甲医院。”张骏说。(记者赵新兵、胡星、欧甸丘、骆飞、李凡)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 高质量发展“点亮”三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11-08 15:29
2023年11月7日,俯瞰江苏省泰州市天德湖公园景色。
2023-11-07 15:35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11-06 16:19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2023-11-06 16:18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10-26 13:16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10-14 23:36
醉美阿尔山
2023-10-09 10:22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10-08 16:39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