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引发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等功能在实现途径和手段上的变革。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博物馆运用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文化内容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观展体验个性化、参观服务智慧化,提升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感,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马萧林委员认为,科技赋能是文物保护利用的核心动力。在文物保护工作中,AI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水平,帮助文物重焕发新生。借助多图像三维建模、3D打印等技术手段,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为修复工作提供帮助,促使文物恢复本来面貌,很大程度上保存其原始价值。
同时,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便捷。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使考古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各种遗迹现象做出判断,将零散的资料在第一时间进行统合分析,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对考古资料认知与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系统性。(记者 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