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首页> 时政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来源:光明网2024-08-29 10:37

  编者按: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光明日报推出“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专栏,以开门办报的方式,联合全国各省区市党委机关报、各条战线的通讯员一起践行“四力”,共同记录各族儿女奔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铿锵足音。

  今日《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同步在头版刊出央地记者合作采写的报道,聚焦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贵州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群众因绿色而健康富裕,产业因绿色而兴旺繁荣,城乡因绿色而和谐美丽。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

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贵州省植绿、护绿、用绿纪实

  贵州日报记者 李卫红 干江东 黄诚克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郝泽华

  古人眼里的贵州是怎样的?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眼里的贵州;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是宋代诗人赵希迈眼里的贵州……

  今日走进贵州,青绿,仍是主基调。无论置身何处,眼前的山河仿佛披着一幅无边的绿绸。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6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2022年,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贵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植绿、护绿、用绿等方面打出了一套刚猛有力的“组合拳”,确保这泼天青绿,永不褪色。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万峰林中村落。光明日报记者 王旭东摄/光明图片

  昔日“污江”今何似?

  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化屋村,乌江上游,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沿江步行,察看乌江水质。总书记的关怀让当地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守护好长江上游乌江生态的信心。

  清晨,化屋村,安静而祥和。皮肤黝黑的村民杨清鑫将小船驶向江心,妻子王进英执一长竿,用网兜打捞江面上的漂浮物,小船过处泛起层层涟漪。

  杨清鑫告诉记者,过去,夫妻俩长期打鱼为生。前些年,沿岸往江里排污,加之网箱养鱼,江面上经常漂浮着白色垃圾和死鱼。“眼看母亲河变成了‘污江’,心里不好受啊!”

  2017年,贵州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同时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与全省数以万计的渔民一样,杨清鑫夫妻卖掉渔船,退捕上岸。夫妻俩成了村里的专职护河员。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村里集中建成了2个大型污水处理池、126个污水化粪池,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排入乌江。

  源头治污,还乌江一江清水。近年来,贵州在乌江流域建成投运县城及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8座,实现了全覆盖。乌江干流水质已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渔民上岸了,生活如何保障?

  化屋村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搞起了乡村旅游,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23.5万人,收入7800余万元。

  “这清亮的江水,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杨清鑫停下船,掬起一捧江水,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

  守护清流,已成为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贵州创新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首创由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四级“双总河(湖)长”,并将河(湖)长制度纳入地方性法规。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3%,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实现了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绿色版图何以扩大?

  倾心植绿、法治护绿、科学用绿

  处暑时节,黔西北腹地,群山裹绿,满目苍翠。

  茫茫林海荡去了溽热,位于乌蒙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清凉宜人。

  “我们这里海拔高,空气好,来避暑的客人可不少嘞!”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擦了把汗,笑呵呵地说。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元),山上树光光,地里粮荒荒。”站在复原的“杈杈房”前,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向游客们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

  20世纪80年代,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全村168户都是贫困人口。

  海雀村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树越少,山越秃,日子越难过!要想走出贫困的循环,最现实的办法是种树!

  “这是当年老支书带领大家种的第一片林!”

  1987年,在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在荒坡上、石缝间植树造林。仅仅3年时间,海雀人便栽下了1万多亩松树。

  植绿不易,三分靠种,七分靠管。

  “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滥砍滥伐。”走进村史馆,一份由文朝荣一笔一画写下的海雀村《护林护草规章制度》格外醒目。

  为守护好这片林,村民们集体商议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组建了护林队。大半辈子都在植树护林的王光德自豪地说:“30多年来,我们村从未发生过一起盗伐和森林火灾。”

  文朝荣2014年病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文朝荣当年的种树善举,为海雀村种下了一个“绿色银行”。

  穿过村中纵横交错的柏油路,来到一处青砖白墙的民宿前,刚打扫干净自家小楼的村民文兴巧,又准备迎接下一拨客人。她告诉记者,每年开民宿的收入有3万多元。她说:“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嘞!”

  更让海雀人自豪的是,2022年,海雀村获颁贵州省第一张集体林业碳票。经测算,该林业碳票涉及以华山松为主的森林面积7346.5亩,5年的监测期内碳减排量为34627.7吨,价值高达190万余元,户均可增收83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人体会得深刻。植绿、护绿、用绿,贵州人执行得坚决。

  近些年,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要统一部署,举行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省主要领导来到植树点,带头植树,共同为多彩贵州增绿。

  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从49%提升到63%,森林面积1.66亿亩。

  如何守住这块绿色版图?贵州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屏障。

  陆某、张某等一定没有想到,在树上剜了一个洞,竟吃了官司!

  剑河县南哨镇下展旦寨密林深处,有一株高24米的楠木,树龄超过2600年,被人们称为“楠木王”。

  2022年春节,有村民发现,这株古树的树干上居然被人剜掉了“一大块肉”。

  公安机关很快破了案。“剜肉”团伙的主犯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楠木王”也得到及时救治。

  这些年,贵州一直加强法治护绿——

  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层面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实现全覆盖,审结涉环境资源案件近5万件,21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创新生态修复机制,首推生态环境修复认购林业碳汇制度,成为全国首个将“自愿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森林生态环境”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

  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地方性法规。

  …………

  目前,贵州制定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已超过130件,成为贵州生态保护最有效的“铠甲”。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光明日报》与《贵州日报》合作采写报道《让这泼天的青绿,永不褪色!》

  生态价值何以实现?

  增加“含绿量”、激发新动能、更新指挥棒

  旭日东升,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下,铜仁市江口县14万亩茶园,翠绿的片片茶叶上,滴滴露珠闪耀着点点金光。而此时,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抹茶单体精制车间,机声和鸣,茶香弥漫。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抹茶超级工厂”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你是江口人,购买了这个工厂生产的抹茶产品,还能获得生态积分。

  当然,在江口,你获取生态积分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购买绿色产品,比如参加生态公益活动,等等。如果要贷款,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便会根据你的生态积分情况,提供贷款提额、利率优惠等服务。这些服务源于贵州首个“生态账户”的诞生。

  2022年9月,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县,江口县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鼓励企业或个人在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等方面多作贡献,个人或企业注册、登录“梵净生态账户”小程序或APP,购买绿色产品后,便能获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即可兑换并享受相关金融优惠政策。

  “你的‘梵净生态账户’可以抵扣250分,贷款额度从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年利率从5.5%降至4.65%,利息每年也减少3000多元。”

  在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大厅,来自江口县双江镇曾家港村的村民任志华听到客户经理杨秀权的介绍后,欣喜不已:“真嘞想不到,给游人讲讲森林防火,房前屋后种点花花草草,捡捡路边的垃圾,做了些我们分内的事儿,还能有这么多好处!”

  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贵州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和核算方法研究,制定了《贵州省试点地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方案(试行)》,对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5个试点地区2018年—2022年核算结果进行调整修正,开展省市县三级近5年生态产品总值试算,挂牌成立了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在贵州,“含绿量”的增加及其所带来的新动能,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还广泛体现在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贵州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含绿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考核的指挥棒。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9日 01版)

  往期回顾

  《光明日报》与《新疆》合作采写报道《你知道吗?“村BA”冠军队来自咱的新疆!》

  《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合作采写报道《攀升,持续攀升,广东外贸好劲啊!》

  《光明日报》与《河北日报》合作采写报道《改进,不断改进,河北营商环境大跃升!》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