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加孜拉·泥斯拜克
“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们家很多荣誉,现在又授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我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9月13日晚,在祖国西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前来看望慰问他的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说。
当日,巴依卡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成为雪域高原上人们最开心的事。
9月1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介绍父亲当年的巡边经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境线长888.5公里、与三个国家接壤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72岁的巴依卡尽管一身病痛,却仍然有着高原雄鹰般的豪迈:“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就把护边当作无比重要的任务,70多年来,这个任务在我们家一代代传了下来。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护边的任务永远扛在肩。”
路再险,不退缩
“我们这个地方叫达坂,国门铸在心里面;我们这个地方叫高原,生命禁区守边关……”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文化墙上,《红其拉甫之歌》道出了高原雪域的艰险苦寒和戍边卫士的忠诚勇毅。一旁展示的“守防足迹”图片里,少不了向导巴依卡和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一次执行巡边任务出发前,整理携带的物资装备(资料图翻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巴依卡父子和我们一起巡逻,体现了军民守边稳疆鱼水情深。”9月9日,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冯康佶说。每年新兵下连,连队就给他们讲述巴依卡一家和边防官兵巡边的故事。
巴依卡家的客厅里,挂满了边防官兵为他拍的照片:冰河里,他骑着牦牛冲在巡逻队伍前面;雪山上,他的胡子和衣帽挂满冰霜;国旗下,他行注目礼深情唱国歌;界碑前,他把“中国”两个字描红。
这位始终把党员徽章戴在胸前的高原牧民,举手投足间尽显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
“这是我爸爸在给解放军带路巡边,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巡边,这是经过吾甫浪沟最危险地段,这是翻越再勒阿甫达坂……”巴依卡深情地介绍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护边30多年,身上的伤痛和病痛,已不允许巴依卡站立或端坐太久。记者从他的目光里看出:他在流连走过的每一条路,身边的每一名伙伴,逝去的每一段时光。
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们说,这里的巡逻线是全军目前唯一一条骑牦牛执勤的巡逻线,有些地方,只能从宽约50厘米的狭窄处通过。山上碎石翻滚,人员无法躲避。
从1972年到2009年,巴依卡共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多次在危难之中解救边防战士。而他自己,却负伤6次。2004年和2021年,他分别做了心脏搭桥和心脏支架手术。
是什么力量支撑巴依卡一次次迎着艰难险阻为边防官兵带路巡边?
巴依卡凝视一张黑白照片中的父亲良久,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当年的教导言犹在耳:“巴依卡,党是我的爸爸,祖国是我的妈妈。边防线我走不动时,你得走,你走了我才心里踏实。”
1949年底,凯力迪别克成为民兵后,主动给巡边的解放军当向导。他常常感慨,共产党和牧民一起劳动,牧民盖房子或有什么困难,解放军都会赶来帮忙。共产党来了,他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孩子,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巡逻路上确实有很多危险,但我们必须要做好国家的事。”巴依卡年迈时,对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嘱托道。
事再难,不放弃
从红其拉甫边防连出发,到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沟口,海拔逐步攀升,9月初的天气随时会降雪。10余公里的柏油路,已让记者深深尝到了“行路难”的滋味。
“再往前走就没路了,我们每次巡逻,都是沿着这条河到乌什达拉达坂。河道在变动,每次行走的路线也不一样,有经验的巴依卡每次带路都是走在最前面,提醒哪里有危险。”红其拉甫边防连二级上士王利军指着脚下的吾甫浪河说。
1972年,20出头的巴依卡跟着年迈的父亲参加了巡边任务后,父亲便把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他。
巴依卡发现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非常艰难,除了风餐露宿、爬坡过坎,应对雪崩、滑坡、泥石流等险情,还要默默记下每一块界碑、每一个有特点的石头。
“年复一年巡边,遇到的困难太多,爸爸是怎么做到的?”巴依卡当时不理解父亲。父亲告诉他:“当你真正把护边刻在脑子里,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1986年7月,罹患肺病的凯力迪别克不让儿子在家陪护,不让他耽误巡边。等巴依卡完成任务回家,父亲已经去世5天。“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让我懂得了党的恩情报答不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教会了我怎样像帕米尔雄鹰一样不惧艰险、守土有责。”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不远处,是新建不久的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站内最年轻的护边员是00后。护边员夏克尔·吾斯曼江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以前巡边时道路交通、物资保障等条件可不像现在,常常是一难接一难。
夏克尔当上护边员后,询问巴依卡当年巡边情况,巴依卡讲述着那时的艰难,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在艰难困苦、风霜雨雪的一次次洗礼中,巴依卡越来越坚强。1995年他巡边时腿部受伤,1999年巡边时头部受伤,2001年肋骨被滚石砸断5根……
巡边生涯中,巴依卡家先后有14头牦牛在巡边路上被石头砸死或摔死,每次边防连给他赔偿,他都摆摆手说:“党和国家给我们办了那么多事,解放军给我们帮了那么多忙,我损失牦牛算什么?如果真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只有一个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七一”,满头白发的巴依卡,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心再痛,不悲观
巴依卡家客厅的四壁就是一面面“荣誉墙”。
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巴依卡记得上小学时,父亲因巡边护边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民兵”。当时,父亲对他说:“如果我不在了,你要保管好我的奖状。”
9月1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仔细擦拭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雕像。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看到父亲对冒着生命危险而取得的荣誉这么重视时,巴依卡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巡边生涯里,巴依卡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不仅是父亲。1987年,他的妻子因难产去世;1994年,身患高原肺水肿的母亲去世。因跋涉在巡边路上,巴依卡都没能见她们最后一面。
让巴依卡心痛不已的还有英年早逝的儿子拉齐尼。
“拉齐尼从小就很懂事、很善良,看到谁有困难就想去帮助。”巴依卡说。2004年,拉齐尼从部队退伍后,饱受病痛困扰的巴依卡把赶牦牛的鞭子交给拉齐尼:“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走下去。你在部队历练过,身体又好,又有经验,一定能带好路。”
曾和拉齐尼一起巡边的夏克尔说,拉齐尼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是出色的向导。每次执行巡边任务,他总是确定前方路况安全后,才让边防战士通过。
“我这辈子要一直做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如果身体允许,我再干护边员40年。我干不动了,由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由孙子干。”拉齐尼生前接受采访时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回荡。
2021年1月4日,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拉齐尼,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提到拉齐尼,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无不流露出敬佩和惋惜之情。提孜那甫村党支部书记米尔卡米力·拉力比克说,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是提孜那甫村的骄傲,也是新疆的骄傲,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每当想起儿子不在了,心里会很疼,但也很为他自豪。”仔细擦拭拉齐尼雕像的巴依卡说。现在,他并不寂寞,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很多人关爱着他。他们中有边防官兵,有年轻的护边员,有隔三差五来看望他的干部,还有慕名而来听他巡边故事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