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3岁时,赵晨作为队里唯一的姑娘,第一次跟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进驻农村。
那次的任务是对盘山脚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开展“拉网式”考古调查。
刻有造像的石头很难被发现,赵晨和队员们每天跟着太阳上山,顺光寻找;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驻地;晚上,则整理采集的数据材料、绘制图表。短短2个月,考古队共发现辽代线刻石造像97处446尊。
2004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项目。项目希望在揭示该人群体质特征、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该群体的生前活动强度、因缠足造成的女性骨骼形变及家族遗传学等信息。
项目启动第二年,赵晨加入考古队。当时,刚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的她本计划考研,可曾任考古队队长的父亲突然因公殉职。于是,她决定放弃考研,加入天津考古队。
赵晨说,处理人骨的过程比较繁琐。首先要把出土的人骨上的附着物清除干净,然后清洗、阴干、消毒,再进行拼对修复、统计分类、测量观察等。
这些年,她并不轻松,母亲身体不好,丈夫经常加班,孩子需要照顾,加上工作与大学专业不对口,都对她造成不小压力。
但她珍爱考古工作,珍惜从父亲手里接过的手铲。
赵晨的同事刘健说,去野外、去农村考古,一住就是几个月,赵晨从来不抱怨。凭着勤奋钻研的精神,赵晨很快成为了业务带头人。
2020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接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小镇两个超大型建设项目的考古任务,考古勘探区域超过100万平方米。考古、防疫两手抓,作为考古部门负责人,她跨省调度200多名同行安全抵津,保证工程如期开展。
近年来,随着天津城市建设步伐加速,基建考古任务日益增多。赵晨说:“基建考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考古保护,可以更好地阐释天津地域历史,发掘天津文脉。”
2021年,获天津青年创优能手称号;2022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从起初的“小白”到如今的骨干,赵晨坦言道,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才不会辜负自己的青春。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张悦鑫
制作:张璐琢 袁铭阳
配音:董大正
视觉设计: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