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前语: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老家新设“记”》记录台湾青年与大陆老家的“双向奔赴”,珍藏乡情的血脉相牵,感受家乡的新颜蝶变。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寻根、寻梦。
老家的想象
踏上礼堂村的土地之前,吴隽哲对于“老家”的感知是模糊的。
这位20岁的台湾年轻人,自小在高雄的都市氛围中长大,年少时每次回到大陆,也往往是跟随母亲和已经移居到深圳的亲友们团聚过年。
他只从母亲的口中听说过那个遥远的故乡:坐落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的一座客家小村庄,那里有大片的农田与茶树、有安放着宗族先贤牌位的祠堂,那里的人们尊崇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与处世观念,淳朴而热情友善。
2022年,隽哲离开从小生长的高雄,独自一人来到南京大学读书,开启了他探索未知世界的人生新旅途。新环境拓宽着他的认知,“大陆这边有很多有趣的人,这点我很喜欢。因为我喜欢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相处。”
去年,母亲告诉他,河源老家年久未修的房子翻新了,从简陋的农村老宅变成了一栋乡间小楼。他萌生了前往这个素未谋面的老家,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一直从妈妈口中听到这个地方,对它很好奇。家乡是一个人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对塑造人的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地方养育了我妈妈,并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今天的我。”
生动的农村
飞机、轮渡、轿车,这个地图上直线距离高雄520多公里的老家,吴隽哲和母亲、妹妹辗转了三种交通工具才最终抵达。
“生动”是习惯了都市生活的隽哲对于老家生活的第一印象。
“看到活生生的鸡、鸭就在马路上走,每天早上至少能听到三次公鸡打鸣,这种体验还是蛮新奇的。”真实的乡村图景让他终于有了身处老家的实感。
开阔的自然环境打动着他。“刚看到山上的水库的时候,我觉得很像小时候看的电影里开场会出现的场景,非常壮观美丽。我没有在现实中接触过那么大自然的东西。”大片的稻田勾起他小时候的回忆,“上次看到这么大片的稻田还是我小时候,全家人一起跑到台东去玩。我们在那里骑脚踏车,我自己走一路,没有什么特别的压力,很悠闲,好像时间是不流逝的。”
更新的乡村生活颠覆着他的想象。“我妈妈常跟我说,她以前上学要走土路。所以我猜想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周围可能什么都没有,还要砍柴生火煮饭。但是现在来到这里,会发现整个村子已经非常现代化,有柏油马路,街边有路灯,村里有小卖部,家里有煤气、水电,也有信号满格的网络。村子里很多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别墅,家门口都停着汽车。”
最让他意外的是这座粤东小村庄里的产业发展:种植了多年的油茶林面积已经拓展到了6000亩,山坡上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油茶果成为了整个村子经济发展的一大功臣。绿油油的稻田孕育出畅销省内外的高品质丝苗米,还有山坡上整齐排布的光伏板不断为村集体经济“造血”。“我在这里实际看到的,跟妈妈描述的曾经的老家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农村转型越来越高科技化了。”他感叹。
永远的故乡
虽然是第一次回到礼堂村,但故乡带给隽哲的亲切感却是自然而然的。
“这种亲切感不仅仅是这个地方带给我的,跟我在一起的亲戚家人们也给了我这种亲切感,因为这里有他们共同成长的回忆。”
这里是母亲一家生活的锚点。隽哲的外公邹志平正是从村里开小卖部起步,养育了一家老小。上世纪90年代末,他离开礼堂村前往深圳打工,由此奠定了一家人日后生活的基础。隽哲的母亲邹秋琴在礼堂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后来在深圳与丈夫相识,随后前往台湾定居。外公邹志平说,老家也将永远是隽哲的支点。
“虽然外公曾经经营的小卖部早就拆掉了,妈妈小时候常去的水库也翻新了,但他们还是可以一眼就指出那里,回忆起那里以前的样子,因为那里有他们生活过的痕迹。我想,这就是我认为的故乡的定义:它是第一个制造回忆,第一个留下你的记录的地方。”
对隽哲而言,这里也是塑造他性格的来源。“我性格当中热情、外向、直接的部分,其实受到了我妈妈性格的影响,她是一个非常纯粹和直接的人。回到老家踏上这片土地,直观地认识到我妈妈曾经的生活之后,就会知道,正是这个地方造就了她今天的性格。”
“河源是我妈妈的老家,也是跟我血脉相牵的地方,有一部分的我,跟它深深相连。故乡是我出发的原点。当我继续向前的时候,我不用怕,因为有它在背后默默守护着我。”隽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