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我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不能“碳冲锋”,也不能“运动式减碳”,要确保减排成本和效益达到最优,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现实保障
中广核“伏羲一号”是全部依靠绿色能源 供能的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项目对于我国 “海上风电 + 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 要示范意义。图为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 合网箱平台(2024年9月2日摄)邓华摄/本刊
在202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要有践信守诺、坚定推进的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善做善成的智慧。
正确认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重要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信心。
现阶段,我国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绿色转型任务依然很重。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公路货运量占比高达73%,中重型新能源货车渗透率还不到3%。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因为中国一直积极主动承担同自身国情相符的国际责任。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新局面。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20年9月22日,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外,中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立足实际国情,按照我国的节奏和力度自主行动。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仍处在增长阶段,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寻求降碳的难度较大,并且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短于美国的40多年及欧盟的70多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须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我们要通盘谋划、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按照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自主行动。
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关系面临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是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的战略部署,旨在解决好国内问题的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在碳中和国际行动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们要统筹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一方面,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实现快速下降,短时间内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的最大贡献者。但也要看到,“十四五”前3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8倍,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刚性增长,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并且,我国富煤贫油少气,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国际上,西方七国集团(G7)承诺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煤电,但对我国而言,需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落实符合实际的新能源发展路径。
统筹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传统产业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要持续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
统筹粮食保供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的态势,特别是仍需进口大量玉米和大豆。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7.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到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1%。其中,水稻种植、动物肠道和动物粪便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分别为24.7%、28.7%和17.7%。随着居民对营养特别是肉类蛋白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会更大。当前,中国正处在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需统筹推进粮食保供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双碳”战略与粮食安全双赢。
统筹“双碳”目标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双碳”目标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激进式减排会导致经济发展放缓,进而影响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我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不能“碳冲锋”,也不能“运动式减碳”,要确保减排成本和效益达到最优,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现实保障。
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的国家光热示范项目——熔盐塔式50兆瓦光热发电站(2024年9月12日摄)胡虎虎摄/本刊
围绕“双碳”承诺扎实推进自主行动
“双碳”目标提出4年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有力步伐。2012~2023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特别是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3年的10.2%增长至17.9%,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用相较欧盟、美国等经济体更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但我们践信守诺、坚定推进。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发展光伏、风电,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建设智能电网,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价和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加快煤炭减量步伐,确保“十四五”煤炭消费基本不增,“十五五”逐步下降。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煤炭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作用。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引导产业结构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推动传统行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加快制定和推广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加快与国际通行的绿色低碳标准接轨,进而提升绿色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粮食安全基础上推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继续推动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同时,着力推进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围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推动畜牧业技术研发,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考虑提出一揽子创新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激励绿色低碳转型效果好的畜牧业企业/牧场。扎实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推动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试点建设。及时跟踪国际上推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做法,提前做好发达国家碳定价机制对我国外贸影响的预判。
加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项目储备库,组织实施一批符合方向要求、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的项目。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相关政策。深化绿色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境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鼓励外资投向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积极开拓先进绿色技术和装备的国际市场。
开创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新局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要积极并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发挥大国引领和表率作用,不断凝聚国际共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推动自身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继续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
文 | 田春秀 王敏(田春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减污降碳协同研究部副研究员)
(《瞭望》2024年第4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