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创建文明社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石。
日前,记者走进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门头沟区的街区,感受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基层治理探索带给社区风貌和百姓生活的改变。
大兴区福海家园:“邻里议事亭”里唠家常
缺少工具去“共享小屋”找一找,遇到问题去“邻里议事亭”里议一议……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福海佳园社区创新打造的“共享小屋”与“邻里议事亭”,正逐步成为居民社区生活中的“网红打卡地”。
福海佳园社区是原海户新村回迁定向安置社区。2021年底,2200余户居民搬迁上楼,曾经的老邻居们重聚,在这个新社区中开始了新生活。
“共享小屋”中供居民借用的物品
在“共享小屋”的“共享物品区”,无论是修理家具所需的扳手、螺丝刀,还是小朋友们需要的婴儿车、图书绘本,都能在这里找到。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借用这些物品,让闲置资源在社区内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
“共享小屋”不断“圈粉”。福海佳园社区居委会委员高润介绍,目前已有100多位居民在这儿以物易物,增进了邻里关系,成为矛盾化解的桥梁,让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老街坊都喜欢坐在一起唠家常。社区充分利用休憩凉亭,创新打造了“邻里议事亭”,鼓励居民来这里诉说“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以大事小情“亭”里议、邻里纠纷“亭”里讲、意见建议“亭”里聊,引导居民建言献策,形成居民事务大家评、社区管理大家议、社区决策大家定的良好氛围。
“又见书院”一角
观音寺街道还在福海佳园社区打造了一处24小时的阅读空间“又见书院”。该书院负责人张东杰说,这里不仅提供书籍免费借阅,还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邻悦读”活动,让居民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福海佳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月圆表示,通过设置“邻里议事亭”“共享小屋”和“又见书院”等邻里空间,居民的凝聚力更强了,对居民文明行为的宣传和引导也起到积极作用,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社区的整体颜值也有了很大提升。
房山南广阳城:契约治村 不诉自办
社区找不到一处垃圾桶,环境却干净整洁;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却无人擅自采摘;非机动车辆进出自如,却被摆放得井然有序……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的基层治理成效,让人们刷新了对农村回迁小区的传统印象。
南广阳城村为原南广阳城村的回迁安置小区,2016年9月正式回迁。全村只有3栋楼360套住房,居住人口也只有1000多人。近年来,南广阳城村从契约做起,从每家每户抓起,实现基层问题不诉自办,文明乡风渐入人心。
石印起讲述“契约治村”的缘起
在南广阳城村宣传栏里,张贴着《南广阳城村民自治章程》,共8章25条,几乎涵盖了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最醒目的是结尾处有43名村民的签名,每个人名字上都按了一个红红的手印。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印起介绍,考虑到从平房搬进楼房后会产生的各种问题,他们就提前开始收集民意,了解需求。经过反复酝酿,最终形成了村规民约《致村民一封信》,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垃圾严格分类,定时投放;曾经摆放垃圾桶的位置,变成了读书角、文化栏……如今,章程上的文字早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大家一起用行动扮靓着和谐宜居的美丽新家园。
在南广阳城村,电动车需要统一停放在停车棚里。为了方便管理,村里推出了红黄绿的三色车牌。绿牌为村民的电动车,黄牌为村民的自行车和三轮车,红牌为租户的非机动车。停车棚管理员杨羽生说,专属车牌让非机动车更好辨认和管理,自实施以来,小区从未发生过非机动车偷盗事件。
硕果累累的山楂树
在南广阳城村,承诺了就遵守,违反了就处罚,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南广阳城村凭借契约治村、群众自治等手段,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广阳经验”。村民的生活也像小区里被孩子们认养的山楂树一样,硕果累累,越来越红火。
门头沟龙门新区:有事就来“聊聊吧”
今年,门头沟区城子街道推出了多个微治理项目。其中,位于龙门新区三区社区门口的“聊聊吧”和位于龙门新区四区社区门口的“爱心小屋”,便是倾听居民心声诉求、为民提供暖心服务的新尝试,广受居民好评。
“聊聊吧”一角
“聊聊吧”由原有空闲岗亭资源改造成为议事协商阵地,畅通了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快速解决群众诉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事来找我,有事好商量”等暖心标语,吸引了居民前来聊天、倾诉。
社区工作人员白雪介绍,平常“聊聊吧”有物业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值班,社区书记和物业经理也有固定的接待日为居民解决问题。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聊聊吧”已经解决了60余件民生诉求,如新建了车棚、彩绘了老旧围墙、增设了休闲座椅等。
“爱心小屋”一角
如果说“聊聊吧”是议事厅,那么“爱心小屋”就是便民服务站。龙门新区四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曹胜男说,在这个温馨的“爱心小屋”里,每周一、三、五上午,志愿者可以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其他时间也有党员、志愿者值守,可以为居民提供工具、雨伞借用以及简单的缝纫等服务。这里还是户外工作者的驿站,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们可以在这里歇歇脚、热热饭、喝口水。
如今,像“聊聊吧”“爱心小屋”这样的社区“微治理”项目在城子街道正在以各种方式延伸到居民身边。比如在网格化建设中,打造“一事一议一解”“熟人劝+物业管”工作机制;在生态宜居建设中,整合辖区各个单位资源,联合社区学院、物业公司携手“护绿”,共建社区“同心林”等。(光明网记者邱晓琴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