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瞭望·第一学习|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瞭望·第一学习|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来源:《瞭望》2024-11-18 09:48

  ◇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将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须配合破除落后生产关系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包括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和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最终在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有力支持。

  文 | 蔡向宇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

  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是伴随着生产关系改进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都需要有技术、要素、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条件作为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时代背景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这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从我国发展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急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发挥先进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在回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新问题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重要着力点。

  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方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技术性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必须依托生产关系赋予其社会属性,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践中,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制度藩篱仍然存在。将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须配合破除落后生产关系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包括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和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最终在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总结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通过改革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完善生产关系的生动实践,提升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聚焦关键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作答,改革中遇到的风险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尤其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环境,尤其需要以改革创新作为持久动能。

  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应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伟力,加强资源统筹,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协同创新机制,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各类创新主体的任务范围、功能效应及协同机制,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关中实现战略协同和制度协同。深化和加强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投入制度、创新创业生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基础性制度建设。

  聚焦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应积极探索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好企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地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堵点,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驱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优质要素流向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更好保护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聚焦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应蹄疾步稳、先立后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以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通过数字技术等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抓手,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部分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与此同时,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充分认识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于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建立我国未来产业的先导区,超前谋划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健康、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的优化发展,发挥未来产业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长期引领作用。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当前,应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任务需求,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平台等加强急需人才培养,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快转变人才管理职能和办法,向用人主体放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这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有力支持。应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努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一方面用好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商品要素资源更加顺畅流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科技、教育、人文等众多领域国际交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和创新成果,以更大力度吸引汇聚全球高层次人才。

  改革,是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生产关系革新的基本方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我们有决心、有路径、有方法、有目标、有条件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瞭望》2024年第47期 )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