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题: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专家解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新华社记者高敬、魏玉坤、古一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份文件有哪些重点、亮点?记者22日采访了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明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对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是客观规律。当前,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高国力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落实落细目标任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专家表示,要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高国力表示,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内容,被写入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专家指出,各地要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稳步扩大大豆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良种良法良机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注意到,在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方面,文件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这些举措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
规划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此,朱晶表示,我国有着广阔的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资源,要打破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观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多途径开发丰富食物品种,丰富百姓的“粮仓”。
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专家表示,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水平。
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当前,“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打响……乡村产业日渐红火。
黄汉权表示,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立足乡土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引导和规范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规划明确,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专家表示,要强化监测和帮扶举措,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突出产业帮扶、做好就业帮扶等,提升和增强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造血”能力。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加快补上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农民福祉
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乡村人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作出多项部署,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受访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年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这就要求在乡村建设方面,更加注重适度有效;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在城乡一体化治理中,更加注重增强效能。
黄汉权表示,乡村建设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在黄汉权看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平安乡村建设根基。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专家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