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地球到月球,从仰望星空到踏足月背,中国航天人用一次次突破叩问苍穹。在这群星辰追梦人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引人瞩目。他就是年近八旬的“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队伍开始了攻关之路。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如同一场华丽的太空芭蕾,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奔月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3年,随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一度引发讨论。不少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须冒险,还应落在月球正面,换个位置也是新探索。然而,叶培建和少数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应到月球背面去!”
叶培建坚持“自讨苦吃”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这是全人类首次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也正是从嫦娥四号起,中国航天史开始不断出现“人类首次”字样。
在全国政协履职期间,叶培建曾说过这样几句话:“全国人民要支持航天,要理解航天。成功了,全国人民庆祝;失败了,要给予宽容。我们努力推动中国航天进步,万一失败了,也不会白失败。失败也是宝贵经验,后来者一定可以用。”
正是叶培建的这些肺腑之言,让更多的人更加关注中国航天,也更加理解中国航天人的不易。
……
让我们一起走近叶培建,倾听这位中国航天逐梦人的感人故事。
策划:李木元 韩雪
记者:王硕 汪凯
编导:王星星
摄像:汪凯
后期: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