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雷渺鑫)2月19日下午,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和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表示,大模型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也正是这一点,吸引全球不少科学家关注。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和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
“科学与AI在过去10到20年间‘走得’越来越近。”叶杰平分享道,从DeepMind用AI解决了困扰50年的蛋白质折叠问题,到如今大模型在科研全流程发挥作用,如海量文献收集阅读、知识挖掘、实验设计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价值。以某科学家团队为例,过往大概需要4到5名的研究生,花六年时间读几千篇文献来构建数据集,若大模型能力足够,仅需几周甚至几天便能读完这些文献。
大模型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叶杰平认为,这源于其海量的知识储备与多种通用且泛化的能力。在其构建中,预训练需大量数据,后训练则只需要非常少的算力和数据,甚至基于强化学习能进行自我迭代。
叶杰平介绍,阿里云在大模型建设上成果丰硕,从2018 年投入建设,到2023年4月发布第一款通义语言大模型,再到后来发布了包括多模态、语音、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在内的一系列大模型,各类大模型在各个领域都处于世界比较领先的位置,且坚持把所有模型开放开源。
此外,叶杰平还提到,在科学研究领域,阿里云发挥其独特的“云+通义千问大模型”优势,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其中,与中山大学合作推进“如何用人工智能挖掘RNA病毒”项目,通过先构建数据集,再打造独特领域大模型LucaProt等举措,发现超51万条病毒基因组等成果,该成果也登上了《Cell》期刊封面。
“阿里云坚持模型开放开源,同时我们也坚信构建一个开放的、协作共赢的、繁荣的模型社区非常重要,这将极大地推动整个AI技术的发展。”叶杰平表示,阿里云在ChatGPT出现之前就启动了模型社区建设——魔搭社区。未来,阿里云将持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AI技术普惠化发展,携手全球伙伴包括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一起迈入智能化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