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英雄,从未远去】
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战线上的战士们用一张张传单、一份份报纸,点燃信仰的火炬,唤醒沉睡的民族。然而,因战事紧张,宣传阵地瞬息万变,大量资料或毁于炮火,或流失海外。一代代学者们与时间赛跑,跨越山海寻找历史档案中的蛛丝马迹,为红色记忆再添佐证,其珍贵自不待言。
从档案里“淘金”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东北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新利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2008年,正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将目光投向日本博物馆和档案馆,开始系统梳理中共新闻宣传史料。他从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一张宣传单、一份报纸、一个名字、一段故事……只为触摸那段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红色记忆。“发现有价值的内容,那种愉悦就像在水里摸到金子。”赵新利指着数百万页、贴满标签的档案合订集,对记者说。
从尘封档案中重拾英雄荣光
“面对这种审讯,几乎没有做任何供述。”在一份1933年的日方报告中,赵新利发现了吴振鹏和王履冰的名字。这对革命伉俪因信仰相识,在烽火中相知相爱,却因叛徒出卖双双被捕。
拼版图片:日方档案复印件。光明网记者 王蕾摄
1926年,20岁的吴振鹏在《中国青年》上发表小说《端午节》,揭露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1927年,他主编机关刊物《红灯》,以“红灯永远照亮着”的宣言点燃青年热血;1933年5月,他与怀孕的妻子王履冰被捕,家中搜出大批中共党团刊物、文件。狱中,他为未出世的孩子写下绝笔信:“孩子,你要相信爸爸是爱你的,但是为了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爸爸不能等你了!”次日,年仅27岁的吴振鹏壮烈牺牲。
这些事迹虽在国内广为人知,但敌方档案中的寥寥数笔,仍让赵新利感慨万千。“敌方记录与我方叙述一致,烈士的姓名、被捕时间、牺牲经过都有。”他说:“这不是虚构或拔高英雄,而是原汁原味的历史,这些第三方史料,不仅证明了英雄事迹真实可信,维护了英雄的名誉,更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回击。”
跨越国界的正义之声
史料深处,还有另一群身影。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博物馆,一份日文报刊《日军之友》诉说着特殊英雄的故事。这是中共领导的在华日本反战组织“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发行的对日宣传日文周报。在抗日战争中,一批被俘日本兵在八路军的感召下觉醒,加入反战行列,协助八路军开展编印传单、写标语、到炮楼前喊话等宣传工作,仅1943年日人反战组织就在华北印刷了83万张宣传品。
图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料整理与研究(1921-1945)”史料展上展示的报刊《日军之友》。光明网记者 王蕾摄
杉本一夫(曾用名前田光繁)便是其中一员。1938年被俘后,他接受教育,次年成为首位日本籍八路军战士。他假扮日兵散发反战资料,组建“日本士兵觉醒联盟”,揭露侵略战争本质。据杉本回忆:“我们的加入让宣传文字更自然、更切合实际。”他在中国战斗20余年,回国后仍奔走于日中友好,用亲身经历控诉战争暴行。小林宽澄亦然,他曾多次出生入死进行反战宣传,甚至在距日军据点仅三四百米处“喊话”。回国后,小林一直受到日本政府的监视,直到85岁才解除。2015年,已经96岁的小林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他们没有任何后悔。”赵新利回忆走访这些日本反战老兵时的情景。但英雄之路并不平坦,至少30名日籍反战士兵牺牲在战场,幸存者回国后也饱受歧视和排挤,他们用行动诠释超越国界的英雄主义:反抗侵略、捍卫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红色故事的底色:“爱国”与“爱人”
翻开1932年5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青年画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标语十分醒目。赵新利介绍道,“这行朴素的愿望,映照出革命战士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追求。”在各类传单与刊物中,有思念母亲、妻子和孩子的温情,也有对和平与人类未来的呼吁。赵新利认为,“爱国”和“爱人”是这些红色故事的底色,“老百姓的日子很简单,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他感慨道。
图为1932年5月1日刊发的《中国共产青年团画报》复印件。受访者供图
红色资源是我们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激励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如何转化和利用好这些红色史料,讲好中国故事?赵新利认为数字化转化和新技术赋能是关键,他建议通过AR、VR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办展览、做动画,让历史“活”起来;将史料融入教材,用鲜活案例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赵新利教授在整理档案。光明网记者 王蕾摄
自2021年起,赵新利的团队“拉网式”梳理日本馆藏,已筛选出300余种报刊、200余种宣传册、2万余条传单及数百幅漫画。“目前有关宣传工作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还远未完成,时间不等人,我们得全力以赴。”他还建议深挖海外史料,建立数据库;与国际学者合作,开展研讨会;通过多语种宣传片、短视频,让红色故事跨越山海,叩响世界心弦。
纸短情长,史料无声。英雄的身影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路,指引我们走向和平与幸福的明天。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王蕾 任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