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辽宁浑南、江苏溧阳、江西婺源等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起名、用名、扬名上下功夫
给乡村道路街巷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人民眼·城乡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刘雨瑞 刘佳华 白光迪 杨颜菲
引 子
清晨,细雨。高耸的马头墙,幽深的石板巷,氤氲的樟木香。江西上饶婺源县理坑村,江南水乡如画。
亲仁里巷、箬皮街、迎禧路……擎着伞,循着路牌,游客穿过一条条街巷,寻找最美打卡点。
“老王家门口那条路”“豆腐坊那条街”,前些年,这些街巷没有名字,在村民口中,它们被这样指称。
为啥要给村里的道路、街巷起个名?
乡村旅游、快递进村……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村庄仅有村名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精准标注周边道路、村内街巷等越来越迫切。
2023年5月,民政部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旨在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今年3月,全国累计规范命名乡村地名67.4万条。
乡村地名怎么起、如何用?记者走进辽宁沈阳浑南区、江苏常州溧阳市、江西上饶婺源县采访。
赋 名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精细化,地名不可或缺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步入理坑村,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红底白字、清新雅致,一块块古色古香的路牌,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故里。这里自古崇儒重教、人才辈出,“我们村历史上出过多名进士。”理坑村村两委成员余志谦难掩自豪。
文脉厚重、风景如画,理坑村所在的沱川乡,成为全国有名的写生基地。每年,全国700多家美术院校(画室)的5万多名师生,赶赴这座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山乡,描摹自然与人文美景。
然而,师生一多,没有路名,很不方便。
余志谦指向高高的马头墙说,徽派建筑房屋主体以木质结构为主,为避风防火,当地人建起5米多高的防火墙,因状若马头而得名。两墙夹峙处,是不足2米宽的弯弯曲曲的石板巷。若非本村人,第一次进入建筑群,如同走进迷宫,没有路牌指引,很容易迷路。
路名缺失,还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如果没有路名,描述宅基地或房产位置时,只能写大致方位。随着村子格局变化,写法不够精准,就容易引起纠纷。”余志谦拿自家老宅打比方,“有了路名,我家位置就很明确——在亲仁里巷和箬皮街的交叉处。”
“理坑有百余栋明清时期建筑,几乎每一栋宅邸、每一条街巷,都有教人向善的家风故事。”余志谦告诉记者,“亲仁里巷”是此次“乡村著名行动”中新起的名字。为啥叫这名?打他记事起,这条巷的邻里关系就和睦融洽,如亲人般亲切,“如果能通过地名讲好故事,不仅有助于邻里和谐,还能吸引游客。”
“乡村地名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助力推动乡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婺源县民政局工会主席王勇星说。
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江西省民政厅2023年底明确科学编制乡村地名方案、加强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等具体任务。在婺源县组织的培训班上,有村干部质疑:“我们村规模不大,外来游客不多。何况,祖祖辈辈生活惯了,没有地名不见得有啥影响。”
“在传统的乡村生活中,村民们彼此熟悉,外界交往不多,描述位置时,可以用‘老王家门口那条路’等模糊表述。”王勇星答疑,“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精细化,地名不可或缺。”
根据工作安排,婺源县对乡村道路街巷、山水林田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和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农业产业设施等开展排查,全面梳理有地无名、有名无标、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村两委成员组成工作小组,在村里摸排调查,梳理出18条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道路街巷。”余志谦说。
2023年12月起,婺源县以12个乡镇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为试点,融合“赋名”工作和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工作,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58条。
起 名
尊重民情民意、历史文化,让好地名从泥土里“长”出来
前不久,全国乡村地名建设培训班在婺源举行。记者见到了沈阳市浑南区民政局副局长安金玲。翻开她的发言材料,抗联路、杏花路、青年沟巷等充满地域特色的路名映入眼帘。
这些地名是如何命名的?记者随她搭乘返程航班,探访辽河平原上的浑南区王滨街道魏家沟村。
“起名首先要尊重民情民意、历史文化。”安金玲说,我们委托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村庄测绘地图,明确需要命名的道路街巷位置及数量。
展开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地图,魏家沟村妇女主任魏东艳直言:“还得从挖掘老地名做起。”她和村两委其他成员一起,翻阅村志,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恢复了青年沟巷等老地名。
“村里老人告诉我们,上世纪中叶,一大批年轻人在沟里驻扎、建设乡村,青年沟因此得名。”魏东艳说,“对从前没名字的,大家就集思广益。”
好地名,承载生活印记,从泥土里“长”出来。
在魏家沟村东北角,有一条泉眼沟巷。巷子口,汩汩清泉印证地名由来。“现在,村民偶尔还会打桶泉水尝尝鲜。这一地名源自生活,朗朗上口,接受度高。”魏东艳说。
好地名,指示方位,更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
沿一条曲折小路,登上魏家沟村西南角的大砬子山,路旁石头上,弹痕炮坑触目惊心,还有战斗过程中开凿的插旗眼。
“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曾与日本关东军在此开展小规模战斗。为了缅怀先烈,有人提议,把这条山间小路叫作抗联路,大伙儿一致通过。”摩挲着弹痕密布的石块,魏东艳感慨,“地名背后有画面、有故事、有历史,抗联路就是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的‘活教材’。”
村庄道路街巷命名方案确定后,需经村民代表会议认可并公示7天,随后提交街道审核。街道确定无误,报请浑南区民政局审批。民政局则邀请沈阳市区划地名咨询论证委员会专家成员参与论证。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永超是成员之一,“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确保专名和通名符合规范。王永超解释,以抗联路为例,“抗联”是专名,“路”为通名。专名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地文化;通名要有具体判断标准,“一般来说,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宽不到5米、长不到80米的通道为巷,得实地踏勘。”
二是村庄道路街巷的名称,不得与浑南区其他村庄的路名重名。王永超介绍,目前,乡村道路街巷的命名程序,各地都在试点,尚无统一规范,但基本参照城市道路的命名管理办法。“城市道路命名有专门的地名采词库,可快速核查重名、重音等问题,乡村地区还没有,只能靠人工筛查。”为此,他建议各地尽快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
不重名规则,要求村庄命名道路街巷时,得深挖当地文化,塑造独特风格。浑南区祝家街道佟家峪村盛产杏子,初春时节,漫山遍野都是淡粉或白色的杏花,吸引了大批游客。因此,佟家峪村在命名时,注重融入“杏”元素,比如杏花路、杏运街等。
“眼下,不少村庄常用富裕路、财富路等命名,表达了村民们的朴素愿望,但未免单调、缺少特色。”王永超说。
命名方案经沈阳市区划地名咨询论证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由浑南区民政局上报沈阳市政府备案,同时由浑南区民政局面向社会公示,命名程序就完成了。截至目前,浑南区已对区内148个村的道路街巷命名情况全面摸底,共命名157条。
“乡村著名行动”不只是命名,针对“大、洋、怪”等命名不规范现象,还要求更名。
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曾有一条“樱花大道”。春天时,道路两侧樱花绚烂,暗香浮动。婺源县民政局调研时,发现这是一条仅3米多宽的村内道路,命名“大道”与实际不符,最终更名为“樱花路”。
围绕乡村道路街巷命名中的重名、重音问题,溧阳市从2024年底开始搭建数字地名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地名申报、地名备案等功能,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已于今年3月底上线试运行。
用 名
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
轻点鼠标,登录溧阳市数字地名信息服务平台,乡村地名、地名标志、地名文化遗产等模块随即展现。溧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雷婧说:“乡村地名不是命名结束就万事大吉了,关键在应用。”
打开手机,雷婧一边展示互联网地图,一边讲解:“乡村道路街巷的名字,叫作线状地名;村委会等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农业产业设施等的名字,则是点状地名,也叫兴趣点。其中,线状地名要想上图入网,需要拍照上传路牌信息。”
走进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杨柳青青、小溪潺潺,一个标注着锦秋路的路牌下方,是拼音字母“JINQIULU”,还有指示东西方向的箭头。
“我们参照城市标准,东西向路牌是蓝色,南北向为绿色,可以一眼分辨。”桂林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忠清说,“路牌由溧阳市民政局统一拨款建设,村里负责日常巡检,发现破损及时报修。”
路牌右上角,一个二维码甚是醒目。手机轻扫,随即弹出地名文化、综合服务等模块信息,可以查询道路历史、周边民宿定位,还能一键导航到最近的景点、医院。“从走村问路到扫码看路,还能推荐好吃好玩的……”游客周菁颇感新奇。
各地路牌设计注重挖掘本土特色。在理坑村,路牌形似展开的书卷,还融入马头墙等徽派建筑元素,与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相互映衬;在魏家沟村,当地有一片枫叶林,路牌增添枫叶图案,与自然美景相映成趣……
路牌设置需从实际情况出发。“理坑村道路街巷较窄,如果设置立式路牌容易挡路,所以统一悬挂在道路转角的马头墙上。我们当地农村相对地广人稀,立式路牌设置方便也更醒目。”在婺源参加培训时,安金玲漫步在理坑村的石板巷仔细对比。
路牌设置好后,溧阳市民政局组织乡镇干部、地名文化爱好者等,通过举办培训班或直接操作等方式,帮助各村采集道路街巷名称并上图入网。
“上图入网,渠道之一是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通过地名公告,把地名、所在地区、命名时间广而告之、登记入册。”雷婧说,“另一个渠道是‘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小程序。”
雷婧打开小程序演示:“不管新增点状或线状地名,都得输入名称、地名含义等。录入线状地名时,既可在地图上绘制,也可借助卫星导航,采用轨迹实采。最后提交路牌照片,等待审核。”
不过,记者发现,在有的互联网地图上,还查不到乡村道路街巷等的名字。据了解,“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完地名信息后,会向国内主要互联网地图平台推送,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地图特点,决定是否抓取。有的地图侧重完善城市信息,对乡村地名上图积极性不高。
“这会对群众使用地图带来不便。一方面我们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对接,力争应采尽采。另一方面,溧阳自行开发了‘有时溧阳’小程序,把乡村各类地名集纳上图,住宿、景点、赏花、露营等8类地名信息一触即达。目前小程序年使用人次超过60万。”雷婧表示,“未来,我们将加强与文旅、商务等部门对接,进一步拓展乡村地名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溧阳市安装二维码智慧门牌、路牌1200余块,向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平台推送乡村地名数据信息逾万条。
37岁的邵建文是桂林村最“新潮”的掌柜,经营着一家西餐厅和一家咖啡店。这位旅行达人曾游历法国、意大利等国,后来因为爱情和这方好山水,留在了村里。“有了路名之后,我可以在地图上轻松标注店铺位置,店铺也可以作为兴趣点登上地图,我还能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推介,这对网红打卡式餐厅来说很重要。”邵建文笑道。
让邵建文舒心的,还有快递服务的变化。他常在网上购买红酒、牛排等,有时还会采购装修材料,亲手装饰自己的小店。店铺没上图前,快递无法送上门,他得骑电瓶车,到两三公里外的镇上取快递。“现在有了精准定位,快递派送打通‘最后一公里’,我在家喝着咖啡等快递。”邵建文惬意地靠在餐椅上说。
“现在,桂林村有50多家餐厅、20多家民宿,地名上图入网,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商户经营更轻松。”刘忠清介绍,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6亿元。
扬 名
传承发展乡村地名文化,促进地名利农惠农
“家人们,看看这款天目湖白茶,芽叶细嫩,冲泡后茶汤嫩黄明亮,千万别错过。”在桂林村一家茶艺体验店,店主隗玮正在直播。不一会儿,就有十几名顾客下单。
“村子位于天目湖畔,天目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好。我们借助‘天目湖’名号,宣传推介村里的茶产品,让‘天目湖白茶’越叫越响。”刘忠清说,目前桂林村种植茶叶超过6000亩,2024年全村售茶收入达1.1亿元。
“‘著名’作动词时,有‘起名、命名’的含义,作形容词时,则有‘扬名、闻名’的意思。”雷婧分析道,依托乡村地名,打造特色品牌体系,涵盖“地名+农特产品”“地名+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
借势地名,理坑村传来好消息。
眼下,婺源县民政局正指导村子开办地名超市,出售晓起黄菊(源于晓起村)、甲路纸伞(产自甲路镇)等10余个特色产品,发挥地名惠民利农效能。“地名与农特产品相互赋能,产品销售更顺畅,地名越来越知名。”王勇星说。
新地名崭露头角,“地名+乡村旅游”持续发力。
最近,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花溪水街”在多个社交平台走红。这条200多米长的小路,地势落差几十米,蜿蜒曲折,溪水潺潺,加之水雾装置的巧妙布置,营造出云雾缭绕的氛围。每逢春季,路两侧的三色堇、水仙花、山茶花等竞相绽放,小路因而得名。
“在社交平台看到‘花溪水街’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画面。”游客王艳感叹。
2024年,篁岭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1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4亿元。
特色地名助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又助力地名文化广为传播,形成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
在理坑村,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观光之余,走进村里的地名文化馆。指着“箬皮街”地名,多次来村里写生的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施玉斌说:“‘箬皮’是指包粽子用的箬竹叶,它四季常青,用作地名,寓意人丁兴旺、长盛不衰。通过地名及其蕴藏的文化故事、感情寄托,让人加深了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理解。”
“目前,新命名地名的开发力度还需加强,应持续放大其公共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王永超建议,比如,可以通过短视频、电子地图、手工艺品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宣传,还可以开发主题旅游路线,让游客跟着地名去旅游,“只有让新名字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乡土文化才能留得住、传下去。”
起好新地名,护好老地名。“乡村著名行动”要求,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区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我这十来年,就扑在地名文化保护上。”溧阳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溧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尹少鹏感慨。2015年起,溧阳开始征编《溧阳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目前已推出3批。
尹少鹏介绍,名录全面系统收录了古村老街等地的历史资料,一旦入选,会授牌表彰,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尹少鹏参与编纂了《溧阳地名印记》《溧阳地名那些事》等文化丛书,眼下正忙于核校《溧阳乡村地名大辞典》。
“2月份,我到桂林村江家湾自然村,找村里老人追问‘湾’字由来:江家湾四面环山,没有水湾,怎么叫‘湾’呢?”轻抚泛黄的桂林村族谱,尹少鹏回忆,“村里老人耳背,聊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村子是百年前由河南省迁来,迁来前临水而居,村庄后面带有‘湾’字,迁到此地后,出于习惯,这才叫了‘江家湾’。”
编纂图书只是其一。雷婧告诉记者,溧阳还通过组织红色地名宣讲活动、举办“地名是回家的路”征文比赛等方式,保护好优秀的乡村老地名,扩大地名知名度,“去年,我们印发了《图说溧阳——溧阳市公共服务地图册》,全面展现溧阳的区域位置和地名文化。截至目前已发放5000余册,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地名为媒,文化为魂。
当箬皮街的晚风掠过百年老宅,当抗联路的月光爬上战士们曾倚靠的松枝,那些从老人口中复苏的老地名,那些从泥土中生长的新名字,如同花朵般缀满乡野。它们是导航的坐标,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诗意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