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提出一周年。
2024年4月22日,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看到社区焕然一新、井然有序后,亲切地对在场的社区居民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一年来,重庆以一系列“网感”十足的民生实践,将这一执政理念转化为既挺市民也宠游客,既接天线更接地气的城市温情与民生温度。
重庆这座城的“网感”越来越足,这是对“民生为大”的最好叙事。从为一名普通市民的清白跨省联动,到为游客来了之后“停车免费,路边也可停,不罚款”的承诺;从借势春晚展现新重庆形象,到助力“卤鹅哥”五追“甲亢哥”后的互动共情引爆区县经济——这座“8D魔幻之城”,正在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诠释“人民至上”“民生为大”的执政逻辑。
从“宠游客”到“护市民”:
柔性民生的法治共情
重庆的“网感”,首先体现为对个体合法权利的极致呵护。
先看一场跨省辟谣的“速度与温度”。今年1月,当“吉林老人救助重庆游客反遭诬陷”的谣言席卷网络,重庆网信、文旅等职能部门迅速联动吉林省,重庆警方最终用翔实通报为普通市民正名。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自证清白”,既是依法治网的典型案例,更展现了一座城市对市民名誉、城市形象的重视珍惜。
其次看一条“背篓专线”的“温情与共情”。“背篓专线”运营快3年,在重庆人看来,这是家常事,没啥新鲜的,但在去年春天引发网络舆论广泛关注,其导火索有两个:一是有网友在问政平台建议重庆公交及地铁禁止乘客携带菜筐。二是重庆轨道集团迅速回应,“轨道交通的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乘客携带的物品合法合规即可。”这条充满人情味的回答及后续报道,引发全国无数网民点赞、传播和评论,“既能装下公文包,又能容下背篓扁担”的重庆城,以及这座城开放包容、平等待人、重视民生,也成为新重庆的城市标签。
再看一个停车免费的“城市与诚意”。重庆市荣昌区宣布节假日政府停车场全开放、马路停车不罚款,区委书记高洪波直言“交警不是来贴罚单的,城管不是来掀地摊的”——这种“反套路”的管理智慧,把“为人民服务”具象为游客的一句感叹: “重庆,真的懂我们!”
这些事件背后,是重庆将“民生为大”具化为“小事快办、大事共办、难事办好”的治理创新。当多数城市还在讨论法理情的平衡时,重庆已用行动证明: 真正的民生为大、法治文明,恰在于对普通人“微小正义”的守护。
从春晚流量到卤鹅爆单:
民生经济的“网感”突围
重庆深谙“流量”与“民心”的辩证关系,让“网红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网感”重庆的一再出圈,并非简单偶合,这一波波强烈的城市“网感”背后,是将民生需求、民生账本作为核心,是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先看春晚IP的“长尾效应”。2025蛇年春晚分会场落户重庆,洪崖洞的灯火、轻轨穿楼的奇观全球刷屏。紧接着元宵晚会再续热度,带动一季度文旅收入同比增长34%,部分商户直言“客流量多到接不过来”。
其次看“卤鹅哥”的逆袭剧本。当荣昌“卤鹅哥”与美国网红“甲亢哥”八天五城互动后,荣昌区委、区政府迅速跟进: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承诺“马路边也可以停,不罚款,做好服务”,欢迎自媒体来荣昌,享受官媒同等拍摄待遇。一套组合拳下来,卤鹅日销量翻番,乡村旅游订单激增200%以上。这种“政府搭台、民众唱戏”的模式,打破了“蹭热点”的短视思维。
再看执法部门的柔性执法。重庆市司法局等部门借鉴浙江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领域推行的“首违不罚”“包容审慎”等柔性执法经验,今年起广泛实施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凡能采取告知提醒、劝导指导、警示提示、批评约谈等方式处理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这些都是对“民生为大”最生动的诠释。
重庆的聪明之处在于:既敢放手让民间活力“野性生长”,又会在关键时刻“精准赋能”,让每一个普通人、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城市“网感”的深层逻辑:
现代治理的群众视角
重庆的“网感”并非简单的传播手段、营销技巧,而是一座超大城市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级。“网感”的背后,考验的是一座城市对广大民众的共情能力,以及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创新民生服务模式,快速响应解决社会“痛点”,为广大市民、中外游客、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平。
重庆市委网信办负责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重庆的“网感”指数提升后,全市领导干部逐渐学会了跟群众、跟网友“坐到一条板凳上,聊到一个话题上”,面对面问需于民,心贴心问计于民,精准感知民意,快速响应群众需求。目前,这种良性循环形成后,主管部门不再对舆论引导、危机管控焦虑担忧,工作量反而比往年大幅减少。
现代治理的群众视角,一是从管理者到服务者。重庆市公安局推出涉及车管、出入境等十项便民利民措施,市民办理相关事宜,可以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了。
2024年重庆上线“渝快办”3.0版,整合全市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超过2万项,其中90%以上可实现网上办理,并且实现“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等100项高频事项“秒批秒办”,用户满意度达98%。众多市民、网友点赞称: “在重庆,办事比点外卖还快。”
图源:智慧重庆
重庆市荣昌区委宣传部邹彧介绍,以近期“现象级”爆火的荣昌为例,该区融媒体号单条抖音作品《公交车免费乘坐 景点门票免费停车场免费》浏览量破亿。荣昌、重庆,无疑是这样一座靠真诚服务被推上“热搜”的城市。
二是从高大上到小而美。相比某些城市追求国际大都市的宏大叙事,重庆更愿为一条线路、一碗小面、一只卤鹅站台。借央视春晚分会场之势,重庆市文旅委推出“春晚同款打卡线路”,联动抖音、小红书发起#跟着春晚游重庆#话题,播放量超20亿次。这种“市井烟火气”,恰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底色。
更深层看,重庆的探索揭示了一个道理:现代化治理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当一座城市愿意为游客的停车位操心、为小贩的摊位费减负、为网红直播家乡特产的流量搭桥时,“民生为大”就不再是口号,而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
“网感”重庆跃迁:
从“网红打卡地”向“民生为大体验目的地”
当下,城市的“网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网络热度,它是一座城市在地特色与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活力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杨聪雷认为,一座具有“网感”的城市,不仅在网络中广泛被认知和传播,更能够通过网络与市民、游客和外界进行深度互动,有效展示和迅速传播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真实反映一座城市在网民中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喜爱度。这种“网感”是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城市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渝中区解放碑商圈设立游客服务驿站,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游客休息、饮用水、商场专业导购等服务,网友感慨:“重庆让旅游也有了家的感觉。”
江北区九街夜市推行柔性监管,允许商户延时经营至凌晨3点,城管队员变身夜市服务员,2024年夜市消费额突破50亿元。网友评论: “别处的城管赶人,重庆的城管帮摊主搬桌子。”
在重庆,下雨天因找不到地铁口心急如焚,外地游客带着发烧的孩子求助,重庆警察果断抱起孩子一路护送。遇到外地游客突感心脏不适,执勤民警快速“公主抱”带其就医。全国网友看到相关视频后,纷纷送来好评: “这是我见过最帅的公主抱。”“永远会被重庆的温暖感动!”
……
一年来的事实表明,重庆,放在中国、放在世界,是一个很有“网感”的城市。重庆从上到下,深深懂得网络传播、网络营销本身就是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庆的实践表明,在数字化时代,“网感”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但这种“网感”的根基,始终是“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的执政初心。从“8D魔幻”的物理空间,到“宠粉无极限”的情感空间,重庆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城市的内涵——
这里的“现代化”,是轻轨穿楼时的惊叹,也是游客停车时的从容;这里的“民生为大”,是央视镜头里的两江璀璨,更是中外游客、小巷摊主脸上的民生笑容。
因此,适时推动重庆从“网红打卡地”向“民生为大体验目的地”跃迁,应是重庆市下一步探索的课题与努力的方向。
重庆这座城的“网感”,是政府愿意弯腰听百姓说话,是把“民生为大”写进每一件小事里,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数字重庆建设赋能,让每位市民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共建者与分享者”,让每名游客、让每位投资者真实体验到“来了重庆,自己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这种叙事,这种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最生动的注脚。
当更多类似重庆这样的城市学会“网感”与“民心”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必将书写得更加鲜活而温暖。
审核:黎 奎
光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