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耕地保护领域,盐碱地曾是一片刺眼的“白色荒漠”——含盐量或碱化度较高,使得土壤表面泛白,同时性状较差、肥力较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提到,“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唤醒沉睡的“白色荒漠”,“向盐碱地要粮食”势在必行!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专家建议,在技术研发、规划扶持、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建立系统化的综合治理体系,以降低治理成本、提升长期收益,进一步释放盐碱地改造开发潜力。
“一年变良田两年创高产”
科技攻坚发力
春风拂过松嫩平原的土地,吉林省大安市的春耕备耕工作已经启动。田垄间穿梭的农机正将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洒满盐碱地改良地块,为今年的粮食生产打好基础。这些农田曾经都是“一锹土,一锹盐”的荒滩,近来,通过当地积极推进综合治理,荒滩成功化身“新粮仓”。
由河北硅谷集团投资成立的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标了大安5.4万亩地块的改良工程,实施生态治理、生物改良模式。其中,位于龙海灌片03片区的稻田在2024年10月迎来第二次丰收季,实打实测结果显示,这里种植的中科发21-9号品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36.19公斤,pH值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7到8之间。
“我们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不仅能做到‘当年改造、当年播种、当年丰收’,还能在‘一年变良田’基础上,实现‘两年创高产’。”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硅谷集团董事长宋福如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滚滚稻浪的背后,凝结着科研团队技术攻坚的汗水。据介绍,河北硅谷团队研究出“有机硅功能肥生态治理盐碱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一科技成果,通过将有机硅新材料与肥料结合,运用施肥保水控盐调碱技术,达到治理盐碱地的效果。相关报告显示,该成果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创造产值效益56.18亿元。
据了解,河北硅谷集团在有机硅材料领域深耕三十余年,先后开发了有机硅钻井液用高温降黏剂、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等多个产品系列,在相关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有机硅这种源自实验室的“魔术材料”,又在广袤大地上演着“点碱成金”的奇迹。
宋福如说,有机硅功能肥销售覆盖全国,助力河北土豆、山东黄瓜、广西砂糖橘等多种农作物增产提质。“同时,我们还建设了袁隆平院士第三代杂交水稻与有机硅功能肥‘种肥配套’示范田,已于2021年突破亩产1326.77公斤,当时创下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单一技术缺陷明显
需综合施策破解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向记者介绍,我国盐碱地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滨海地区、引黄灌区、西北内陆等地。基于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人类活动等原因,不同地区分别形成了以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等盐分成分为主的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现象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片片难生寸草的盐碱荒地,还有现有耕地的次生盐碱化,后者会导致该田块的农作物产量持续下降。而改造后的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世界性难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研究员李荣向记者介绍,目前主流的盐碱地治理技术可分为四类:一是物理手段,如暗管排盐、大水漫灌洗盐;二是化学手段,如使用石膏、硫酸铝等成分进行酸碱中和;三是生物手段,如引入微生物菌剂、盐生植物吸盐;四是农艺手段,如覆膜、起垄、选择耐盐碱作物等。
专家提出,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包括工程建设、土壤改良、种植管理到可持续养护措施在内的成套修复方案,以实现长期、全面的改良效果。
除河北硅谷集团在吉林大安的成功治理模式外,近年来,各类技术实践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盐碱地治理方案贡献智慧力量。比如,山东突破的盐碱地花生栽培技术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50元以上,新疆博湖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
其中,2023年7月,胡树文团队研发的新型可滴灌水溶性盐碱地改良剂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开启种植试验,将水溶性的脱盐剂滴灌在作物根部,实现了“根区精准定向改良”,成果喜人。
胡树文说:“我们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当地以前改良剂容易形成的沉淀、堵塞滴灌头等难题,并且将节水、施肥、改土一体化了,大幅降低改良成本。”和田试验田的实地测产结果显示,胡树文团队改良组的青贮玉米每亩产量达3292.38公斤,比对照组增产60.1%。
打造全产业链条
规模化品牌化是方向
从各地经验看,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方面需要政府更加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在如何形成市场化利益机制导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耀东建议,各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开拓家庭农场模式,鼓励农户打造盐碱地水稻品牌。“我们这里改良地块的水稻口感非常好,但因为没有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农户每年还是将粮食零散售卖,收购价格不高,制约了当地农户进一步参与改造盐碱地的积极性。如果地方政府能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扶持发展家庭农场,提升规模效应,就能有效增加农户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盐碱地改造,形成长期良性自我发展的产业生态。”董耀东说。
自然资源部2023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文指出,“健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长期稳定利用”。其中提到,“鼓励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个人持续种植经营,确保盐碱地开发后能够长期稳定利用”。
河北沧州的盐碱地治理经验表明,在技术改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产业链纵深延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了解,2024年以来,沧州市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发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监督管理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品牌体系。沧州市在盐碱地上建成20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还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全产业链的延伸还能控制成本。李荣提出,盐碱地治理要放在区域生态系统里通盘考虑,进行水资源统筹规划管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的水盐运动规律,探索洗盐水回收、淡化、存储技术,将水进行再利用,通过循环经济、废弃物加工产生经济效益,也能帮助降低盐碱地治理成本,推动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
走进河北硅谷集团总部所在地——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河道两岸的绿柳随风摇曳,春意融融。宋福如感叹:“过去,盐碱地治理过后几年容易返盐返碱,种树都活不了。现在,这里已实现‘十年树木’的生态蜕变,昔日的‘白色荒漠’长满了绿色希望!”(记者 刘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