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作为首都西北生态屏障,北京市延庆区多年来砥砺深耕,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将生态保护融入发展脉络,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实践之路。
京礼高速资料图
眼下,海陀山的松涛依旧在耳,妫水河的碧波仍在奔涌,而延庆的生态文明实践已悄然翻开新的一页。我们回望这片京北大地二十载的绿色征程——从南荒滩的背土炸坑到冬奥赛区的“微克蓝”,从世园会的“生态优先”到GEP核算的“延庆方案”,从生态立区的初心到绿色崛起的探索,延庆的生态文明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延庆正以更开阔的视野谋划未来:如何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潜能?如何以更高标准守护生态底色?这既是时代之问,更是延庆的必答之题。
生态筑基,以“绣花功夫”厚植绿色本底
延庆的生态保护之路,称得上是一部与自然和解的奋斗史。
上世纪90年代,南荒滩的漫天黄沙曾让当地人饱受困扰,大风天数年均超40天,森林覆盖率不足7%。面对生态困境,延庆人以“背土炸坑”的愚公精神,用炸药开凿树坑、编织袋运土填埋,硬是在沙地上种下300万株苗木。
南荒滩原貌
这场“绿色革命”持续至今。几十年来,通过实施飞播造林、人工播种造林、荒山造林、爆破造林、康庄南荒滩风沙治理、封山育林、大规模平原造林等生态工程,妫川大地实现从昔日风沙弥漫的荒野到植被初萌的绿洲、从曾经荒山秃岭到如今绿水青山的历史性转变。
南荒滩现状
仅从森林覆盖率一项来看,依托平原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截至2025年4月,延庆森林面积达12.3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56.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不足7%跃升至62.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5.82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居北京市首位。
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不仅停留在数据,更来自方方面面。
——底气来自于碧水蓝天。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精准管控“三尘”,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8天,是全市首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的区。全面统筹“三水”共治,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5年保持优等级。
——底气来自于翠意青山。先后建成10万余亩的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累计完成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近20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全市人均面积的2.8倍,可尽享开窗望绿、推门见绿、转角遇绿的悠闲与惬意。
——底气来自于和谐共生。2024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沙丘鹤现身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延庆集齐了北京全部七种鹤类。延庆还发现了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野生木贼麻黄和紫椴种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正在妫川大地上演。
——底气来自于价值实现。高标准举办“两山”实践创新研讨会,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白皮书。积极探索GEP核算和结果应用,兑现北京市首例GEP补偿奖励资金,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两山”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妫河两岸资料图
下一步,延庆生态保护建设将怎么走?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按照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高品质打造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保护好首都的“两盆水”外,还将抓好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全面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机制创新,构建生态保护“四梁八柱”
守护绿水青山,既需久久为功的定力,更需与时俱进的智慧。
而延庆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靠情怀,更靠制度。
自2014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延庆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紧抓改革重点,把握改革动向。 围绕空气、水、森林覆盖率等关键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实施方案,使改革取得较好成效。
平原造林义务植树地块
细细数来,延庆在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延庆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细则(试行)》《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制度,同时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两山”指标体系评估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延庆成立北京市首家环境资源审判庭,建立并完善了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和“检察+水务”“检察+园林”“检察+环保”等协作平台、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及信访投诉研析线索的长效联络机制,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法治保障。
延庆法院举办京张生态环境跨域司法保护论坛,就京张两地生态环境跨域司法保护共商协作事宜
2019年,紧紧围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要求,延庆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两山”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延庆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区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点任务,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落到实处。
近几年,延庆切实推动“三长联动、一巡三查”工作机制(作者注: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将全区森林、河流、耕地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让生态个体都有了“当家人”。
另一方面,在松山自然保护区内,依托空域的视频监控预警技术和无人机监测,天域的卫星导航和野外智能巡护,地域的视频监控基站、手持巡护仪、野外监测仪器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基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的“智慧保护区”,实现了由传统“环保监测”到智慧化“生态监测”的转变,推动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升级。
而公众参与则是延庆生态治理的深层密码。
从“环保奶奶”贺玉凤30年坚持捡拾河岸垃圾,到“生态文明积分制”激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从“农民滑雪队”转型生态护林员,到中小学开设《生态延庆》校本课程,生态文明理念已融入城市基因。
数据显示,延庆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五年全市第一,这种全民共建的土壤,正是生态文明的活力之源。
未来图景,绘就“两山”转化新篇章
面向2035年建成“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延庆正以更高维度谋划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精准提升环境质量。实施“一微克”攻坚行动,完善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机制,深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潜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落实土壤源头预防和管控,抓好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共管。
——扩容提质生态系统。完成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打造“五彩长城”特色景观带;扎实推进林长制实践区建设,探索构建“林长+”工作联动新格局;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宣传、监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
——创建绿色低碳典范。强化重大规划和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保障双碳目标实现;制定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专项实施方案,推动分行业、分领域节能减碳工作。
——不断拓宽生态效益。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评审工作机制,探索基于关键趋势性指标的GEP-R快速评估方法,在核算平台中增加快速评估模块,以基于大数据的GEP-R提升空间管理可视化平台为抓手,对各乡镇低值斑块进行提升。
……
玉渡山风景区
前不久,在北京延庆举行的第三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上,延庆区公开发布了《冬奥之城的美丽蝶变》书籍。该书详细介绍了延庆区在绿色园区、景区、社区村镇如何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家园,展示了延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成效。
下一步,延庆将按照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方案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持续引领示范,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延庆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夏都公园
青山不负人,未来更可期。从黄沙蔽日的荒滩到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提名地,延庆用二十年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也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延庆将以青山作证、碧水为凭,继续持生态之笔绘就“两山”实践新篇——这既是一座城市坚守绿色发展的使命,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作答。(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实习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