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成果丰硕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旺 文化强国建设动力足
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届论坛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分别结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数智赋能文化贸易”“建设城市文明增进人民福祉”“人文湾区数智湾区”等10个方面内容举行分论坛,与会嘉宾深入研讨交流。论坛成果丰硕,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锚定目标赓续中华文脉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表示,中华文明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是各民族交融的历史,也是各族儿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史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李毅表示,用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走向世界,必须根植于我国的历史环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陕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认为,“要以大众文艺和新大众文艺为主脉来构建中国文艺学自主知识体系”。
“《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DeepSeek掀起的全球风潮表明,中国正在开启‘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龚政文说。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的文化观正是在层叠累积的过程中日渐深厚、日渐演进。”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说。
保留“镬耳墙”“龙舟坞”等文化记忆,打造广府骑楼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场景……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表示,广东要坚持“两个结合”,让岭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与会嘉宾表示,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李鹏说,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从头到脚、由内到外、上下左右的系统推进;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深谋远虑;不是简单多一些平台账号,而是媒介资源的彻底整合、全面焕新。
“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固然重要,‘写什么’‘谁在写’同样重要。”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当越来越多创作者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文艺的力量就会发挥出来。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数字排版和网络传播,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都是出版领域的一次范式变革。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认为,出版融合发展不仅在于媒介形态的技术革新,更在于内容生产向数据运营和智能服务的深度转化。
黑焰联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薛树柏介绍,在影视游戏创作中,团队会深入实地考察采风,挖掘传统纹样、建筑样式、服饰道具等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场景要更加精细,拥有极高的视效密度。”《哪吒之魔童闹海》视效总监石超群说,“5年前,中国动画人还在摸索工业化,如今我们已经向全球证明,中国视效团队不仅能打硬仗,还能打胜仗。”
数智技术赋能融合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表示,要时刻敏锐把握数智技术的新进展,促进文化建设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创新,推动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有效浸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释放。
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沉浸式体验,有助于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认为,技术变革正让出版行业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加速演进,并进一步向“数智化出版”发展。
中国日报社记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说,“人人皆媒”意味着“谁拥有话筒”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穿越算法,抵达人心”。
小红书集团资深副总裁汤维维以今年以来外国网友入驻小红书平台为例,讲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故事,认为“当技术深植人文之心,边界终将化为桥梁”“未来属于把科技与人文洞察相结合的创新者”。
“科技的价值,正在于它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消弭了语言的障碍,让人文交流像呼吸一样自然。”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李子树说。
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教授黄进表示,构建我国的全球话语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全球融通的表达方式。全球话语体系绝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一定要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三重文明属性,即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前沿阵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试验平台、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价值的对话窗口。
“我们应当永远保持比较的视野,找出世界各国文化的共通性,学习汲取其他国家在城市发展更新建设中保护老城的经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休教授李孝聪表示。
“电影工作者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成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在开放的氛围中实现中国电影的繁荣。”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说。
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强介绍,深圳在文化的“短期积淀”中坚持城市文化营造的“长期主义”,原创舞剧《咏春》凭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在新加坡、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国“破圈”传播。
“2025年,数智赋能的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亮相戛纳电影节。这部作品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融合,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高度的赞誉。”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卢慎勇说,“我们将继续加大前沿技术投入,深化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张贺、何思琦、王云松、李忱阳、王瑨、贺林平、陈世涵、盛玉雷、李纵、王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