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5-07-07 08:13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它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荡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胸膛,化作无坚不摧的意志,引领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编 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声撕裂夜空,铁蹄踏碎山河。在这民族存亡时刻,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空前高涨,筑起一道不屈的精神长城。

  长白林海,朔风如刀。弹尽粮绝时刻,杨靖宇将军仅以枯草、树皮、棉絮果腹。殉国的身躯被剖开,胃中那团无法消解的草絮,使日军军医惊骇失刀。草絮无言,却比任何呐喊更灼烫:为了革命,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

  狼牙山巅,硝烟蔽日,5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决然将敌人引向棋盘陀绝顶。子弹打光,就用石头。当最后一块石头也砸向敌群,他们砸碎枪械、纵身一跃,呐喊声响彻深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华北平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在“掘进”。面对日寇“扫荡”“三光”政策,冀中百姓用锄头和智慧,开凿出纵横交错的地下网——藏身、转移、战斗、生产,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寸步难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它是兼济天下的壮阔胸襟,是众志成城的集体伟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太原说,“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硝烟散尽,红旗漫卷。这份浸透血火的情怀,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得愈发纯粹炽热。

  仰望星空,“嫦娥”团队怀揣九天揽月之志,以精益求精叩问苍穹,将千年飞天的浪漫梦想化作撼动世界的航天壮举;俯首乡土,“黄文秀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脱贫攻坚战场,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民情,用燃烧的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守护边关,年轻的战士们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纯粹誓言,用忠诚与热血筑起坚不可摧的界碑……爱国情怀,化作每一个岗位上的不懈奋斗。

  今日,爱国主义的滋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清晨校园,升旗仪式上,全体师生肃立行礼,高唱国歌;纪念馆内,凝望锈蚀钢枪、斑驳家书的肃穆眼神,让历史的烽烟与今日的安宁在心灵深处无声对话。听,那一声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新时代“匹夫之责”最嘹亮的青春回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个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将生命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是民族复兴最深厚的底气。(记者张 洋)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密布炮弹孔和枪弹孔的巨大墙体,铭刻着历史的伤痕——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带领400余人据守四行仓库。面对日本军队,“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直至接到撤退命令,才冲出重围。

  太行山南麓,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是一个以英雄之名命名的乡镇——

  1943年10月,时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的于思礼,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日伪军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拒绝透露党的秘密。遭受日伪军活埋时,他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无数中华儿女像“八百壮士”、于思礼等英雄一样,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以铮铮铁骨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在日军软硬兼施、逼迫她给儿子写信劝降时誓死不从,最终绝食7天为国捐躯,写下了“儿子,骁勇抗日,威震敌胆;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壮歌。

  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请缨参军杀敌,老父亲王者诚送给儿子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写着苍劲有力的“死”字。旗子左边的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正如抗战时期一篇报纸社评所写:“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时过境迁,但精神不灭、气节长存。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烧到家门口的战火,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7万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和平年代,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用生命守护万家灯火。“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巍巍喀喇昆仑高原,面对外军蓄意挑衅,营长陈红军和战友冒着敌人的“石头雨”“棍棒阵”,用血肉之躯筑起巍峨界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是将个人生死置于民族大义之后的精神觉醒,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的精神支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潘敬国说。

  新征程上,不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传承英雄之志、砥砺民族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记者赵 成)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山西大同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一曲《八路军军歌》传颂至今,把人们的思绪再次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不畏强暴,才有希望。1937年9月,日军沿平绥铁路大举西进,企图占领山西,控制整个华北。八路军115师临危受命,在平型关展开阻击。面对数倍兵力和装备精良的敌军,八路军将士凭借简陋武器和钢铁意志,奋勇拼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自大同向南300多公里,阳泉狮脑山顶峰上,百团大战纪念碑犹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这里,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血战到底,才能胜利。1940年,日军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中,贾柏森与战友用仅有的几枚手榴弹、几十发子弹与敌人周旋,直到主力部队成功击溃敌人;娘子关的战斗中,邓仕均所在连队弹尽粮绝,仍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更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从战略防御阶段的艰难阻遏,到相持阶段的坚韧周旋,直至全面反攻的雷霆迸发……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亿万国人同仇敌忾,无数将士慷慨赴死,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时光流转,这份在血与火中熔铸的英雄气概,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灼灼生辉。

  “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面对国外合作方迫于压力单方面中止研制,“人民科学家”王小谟带领团队扎根茫茫戈壁,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

  “有危险,我来!”面对疯狂挥刀行凶拒捕的歹徒,“公安楷模”邱建军,英勇无畏、冲锋在前,与犯罪嫌疑人殊死搏斗,身中15刀仍强忍剧痛、奋力抓捕,用生命保护了现场群众的生命安全。

  英雄,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中国军人,是自主创新不等不靠的科研工作者,是扎根基层为民守望的党员干部……他们身处各自岗位,用不同方式,续写了当代英雄的动人故事,诠释了英雄气概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卫波说,“历史启示我们,越是面对复杂局面,我们越要保持定力,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不避艰险,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和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记者耿 磊)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英雄母亲广场上,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静静伫立。

  抗战爆发后,这位广为传颂的“英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自己则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喂汤喂水、精心照顾。她托人给儿子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丈夫任宗武和五儿永安被日军杀害,大儿永全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四儿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一连串的沉重打击,邓玉芬挺住了。她告诉自己,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他们低估了一个民族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的纪念馆,一支被战火焚烧得严重扭曲、已成弓形的步枪,述说着这支英雄连队的故事。

  1943年3月,为掩护地方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勇士与千余名日伪军进行战斗。子弹打完了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用枪托砸,枪托砸坏了用小锹砍,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他们连续打退了敌人的5次进攻,终因陷入重围,弹尽无援,壮烈牺牲。

  阵地,得而复失;战斗,往来拉锯;战局,时好时坏……1938年,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潮,《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必胜的信念,照亮艰难困苦的漫漫长夜,指引中华儿女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而今,穿越时间的长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太行山的石头有多硬?有的地方用风钻机只钻了0.3米深,就坏掉了40多个钻头。10年间,河南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

  东山的风沙曾经有多大?之前,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为战胜风沙,人们筑起拦沙堤,但被风沙吹垮;播下草籽,却被风沙掩埋……“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带着这份不服输的劲儿,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终把荒岛变成了绿洲!

  骆驼湾过去是啥样?“山高沟深龙泉关,石头缝里挣钱难”,一个“穷”字曾困住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摆脱贫困,骆驼湾没少走弯路:种核桃,但自然条件差,死了苗;种大枣,但受竞品冲击,卖不动;养牛羊,但饲养成本高,没竞争力……历经一次次失败,这才发展起食用菌、旅游等产业,把“穷山恶水”变成了“好山好水”。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中华民族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齐彪说,“当前,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记者李林蔚)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阿尔山:避暑胜地引游人

  • 盛夏里的向日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