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7日,中外嘉宾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听取介绍。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新华社天津7月8日电(记者刘惟真)“码头上看不到太多工人,却有不少机器人和风力发电机在运转。这真的非常有创新,也与中国降低碳排放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来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参观后,俄罗斯籍“网红”安东·布托夫十分感慨。
连日来,“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在中国天津举行,与会嘉宾不仅前往天津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参访调研,还在渤海之滨就区域协同治理与区域一体化、城市治理与科技创新、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兴等议题共商合作、共觅机遇。
拥有演员、外贸商等“多重身份”的安东·布托夫是此行嘉宾中的一员。近几年,他不仅化身“青岛小菠萝”,在社交媒体网站介绍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在电商平台上推广中俄两国商品,对两国贸易合作的持续加深有着切身感触。
“中国在全球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安东·布托夫说:“就像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更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搭乘上合组织发展的大船,开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这艘“友谊之舟”不仅加速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也使各国的教育、文化、技术交流更为密切,共同绘制了民相亲、心相近的美好图景。
由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鲁班工坊,目前已成为不少上合组织国家在教育领域通力合作的重要桥梁。
7月7日,来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嘉宾在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和中国同学们在一起上课、讨论、实践,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与激情,感觉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活了起来。”正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学习数控技术的埃及学生小明说,自己来到中国后不仅掌握了技术知识,也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
“鲁班工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我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创新创造。”小明说。毕业后他希望回到埃及,成为一名工程师,推进两国技术交流,助力埃及职业教育发展。
活动期间,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等不少嘉宾来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并在参观后纷纷为鲁班工坊的建设理念与成效点赞。
“中国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鲁班工坊为很多国家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国家间技术交流、改善当地民生,也能确保年轻一代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在许多领域都需要这样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说。
以教育与文化交流为基石,近年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语言教学、青年互访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迪丽索热·米尔扎阿合米多娃说,她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就有众多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留学生,建立了语言、文化、区域研究等合作平台。
作为中乌文化与教育交流项目的见证者、参与者,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在中国学习农业、工程、医学等专业,回国后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亲身体会到上合组织为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提供的广阔舞台。
7月7日,来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嘉宾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我常常和中国师生交流,向他们讲述我的祖国,希望在更多中国朋友心中燃起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求知火焰。而每次回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也会向家人和身边的朋友讲述中国的故事,希望我的祖国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迪丽索热·米尔扎阿合米多娃说。
“乌兹别克斯坦的著名诗人纳沃伊说过,‘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迪丽索热·米尔扎阿合米多娃在此次活动中满含深情地分享,道出了现场不少嘉宾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