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同堂”思政实践活动在江西丰城梅林镇火热展开。在科技与乡村的交汇点上,宜春学院学子们亲历了一场兼具民生厚度与时代高度的生动教学:种粮大户与花卉小镇负责人化身“实践导师”,高校教师担任“理论向导”,以“双师同堂”模式带领青年学子深入千亩粮田与产业园区,在机械轰鸣与花木繁盛间解码“科技报国”内核,勾勒“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在这里,课堂的边界被彻底打破......
“沉浸式”感受乡村振兴
在洪石村献兵农机专业合作社,千亩良田如绿色锦缎铺陈天地间,无人机阵列与大型收割机组成“科技战队”。种粮大户熊献兵是丰城市规模化种粮典型代表,承包了一千余亩良田,拥有大型农机设备20余台。曾在2024年汛期,组织农机队为周边受灾农户抢收早稻,减少损失超百万斤。
他以“铁伙计”为教材,为实践团队员们拆解现代农业的效率革命:“一千余亩粮田日常仅需简单管护,双抢季节也仅需20余人就可以完成全程农事,机械化让劳动效率成倍数提升”他带领学生观摩农业器械设备: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确,政府也给了我们大量的补贴优惠政策,国家倡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我们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午后的花卉苗木基地生产车间,移动苗床上的月季苗根系如蛛网般包裹容器,基地的技术人员邵凡涛以“全容器化栽培”为切入点,揭开产业融合的密码:“根系不落地,存活率达100%,但更关键的是‘以花为媒’的三产联动。”
他指向车间外的观光花田与文创产业:“两千余种花卉的研发栽培是第一产业,观光旅游是第三产业,我们用‘花旅经济’反哺种苗培育,去年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实现持续性增长。”从最初外聘江浙栽培师,到如今车间技术骨干全部为本地村民,这一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场景化开展“教”与“学”
宜春学院学子踏入广袤良田,真实场景成为最鲜活的教材,机械运转与产业智慧成为无声的讲述者。
在千亩粮田翻滚的金色稻浪旁,熊献兵指着正在精准作业的无人播种机和高效收割机,声音洪亮地对围拢的实践队员们说:“同学们,别小看这‘铁疙瘩’,它们就是新时代农民的‘饭碗’!以前全家老小起早贪黑种几十亩都吃力,现在靠这些‘高科技伙伴’,一个人轻松管上千亩。”他拿起身旁一台无人机,“比如这无人机施肥,省药省力还均匀,一亩地能省一半以上的成本,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当无人机腾空而起进行施肥作业时,实践团带队老师何杰将话题引向更深层:“这空中飞舞的不只是农机,更是‘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缩影。那螺旋桨卷起的不仅是肥料,更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科技底气。”这番话让机械轰鸣化作了具象化教材——从北斗导航插秧机的厘米级定位,到土壤墒情监测仪的实时数据回传,田间地头的每个“钢铁新农人”,都在书写着“科技兴农”的中国答案。
在花卉小镇,邵凡涛带领实践队员们穿梭于花卉苗木基地生产车间。“乡村振兴,光有产品不行,还得把产品变成商品,把优势变成胜势。同学们,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和育种技术一样重要!我们搞研发搞观光搞文创,就是让‘美丽经济’插上创意的翅膀。”
另一位实践团带队老师袁璐向队员们总结道:“两位‘新农人’的实践揭示了同一个命题——科技兴农不是喊在嘴里的口号,而是让农机扎根土地;乡村振兴也不是图纸上的规划,而是让村民的钱包能够真正鼓起来。”
“双师”合力引路共绘发展蓝图
深耕沃土的种粮大户与引领产业的花卉小镇技术人员在机器轰鸣与芬芳中解码振兴密码,化身“实践导师”,展现“泥土智慧”,与高校“理论向导”并肩而行,用“科技赋能”与“青春实践”为同学们上了生动一课。
实践队员朱诗康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他表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种地卖货,它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商业智慧和品牌打造。”
“在梅林镇的每一天,都是震撼与思考。”作为实践队队长的朱世弘则感叹,“种粮大户的自豪讲述,花卉企业里科技带来的蜕变,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把‘大道理’种进了我们心里。”
青年学子们在“双师”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双师互补,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交织,为青年学子铺就知行合一的探索之路。
这场跨越课堂的对话,让学生们读懂了“双师同堂”的深意:种粮大户用机械效率诠释“科技兴农”的国家战略,产业带头人以融合模式演绎“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高校教师则将理论框架嵌入实践场景,让书本上的道理润物无声,在青年心中扎根。
青春的汗水融入希望的田野,一幅科技兴农、青年有为的壮美“丰景”图正徐徐展开。这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沉浸式新范式,更为乡村振兴的未来注入了充满活力与创新力的青春动能。正如实践团成员在笔记中写道:“当无人机的航迹与花田的观光步道在航拍画面中交织,我们看到的正是科技与产业共振、青春与乡村同频的振兴图景。”(何杰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