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徐皓)山西永济,古称“蒲州”,地处秦晋要道。在巍峨的中条山下、黄河岸旁,永济有着鹳雀楼、普救寺、蒲州故城遗址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
提起鹳雀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让这座楼家喻户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鹳雀楼历经唐宋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如今的鹳雀楼,是重修之后的建筑,于2002年起正式对游人开放。
而普救寺则始建于南北朝晚期,在唐武则天时期扩建,原名西永清院。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修,因《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于此而驰名中外。永济市文化馆馆长冯常宏喊话网友,“希望大家经常来永济做客,体验永济的风土人情。”
永济还是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的出生地。相传明末清初时,姬际可“化枪为拳”,并融合少林拳术的精髓,兼容儒释道文化内涵,独辟蹊径,自成一门,创立了后来被武术界俗称为“形意拳”的拳种。
近年来,永济市系统梳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挖掘形意拳在大众体育健身中的作用,为永济市文旅产业的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永济市委书记、市长谢澎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说道,“希望通过系统梳理形意拳文化的起源脉络、发展演变,让传统武术成为拉动永济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日,中国民协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永济市人民政府在永济市开展了中国形意拳(心意六合拳)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开题研讨活动。这是永济继中国蒲剧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中国舜陶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后申报的第三个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课题项目,是县域起源地文化发展的优秀代表。谢澎说,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探索永济市在文体融合、体教融合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打造“形意拳+文旅”融合的“永济样本”。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张锐表示,“永济市要认真做好形意拳的体育文化挖掘梳理工作,全面推动形意拳全民健身和全方位提升。”
图为鹳雀楼。光明网记者 徐皓摄
图为普救寺一景。光明网记者 徐皓摄
图为永济尊村“龙峰纪念馆”里面姬际可先生的塑像。光明网记者 徐皓摄
图为形意拳相关文章和史料。光明网记者 徐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