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山脚下,帕米尔高原之麓,一朵象征团结与希望的“石榴花”正悄然绽放。7月,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37名女大学生在6名教师带领下,跨越3000公里,深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等地,为2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为期10天的“石榴花追梦女孩”支教行动。
足球课堂点燃少年绿茵梦,语言教学架起沟通桥梁,志愿者们用创新教育浇灌希望,也在童真的笑容中收获成长。
绿茵追梦 足球课堂种理想
在昌吉市三中的绿茵场上,体育博士王少杰老师带领的足球实战训练课,深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王少杰老师课前不遗余力地搜集、准备,力求知识点的全面精准;课堂上争分夺秒,将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技术技巧、战术配合等核心内容倾囊相授,致力于在有限时间内让孩子们获得最大提升,迅速掌握实战技能。
看着操场上追逐、拼搏、尽情绽放的孩子们,王少杰老师动情地说:“新疆的孩子身体素质好,身体灵活,能吃苦!看到他们在操场上挥洒着汗水,就像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小太阳,散发着梦想的光芒。我自己仿佛也跟着在发光。”
志愿者团队还带来了别开生面的AI课程教学。新颖的教学形式和学习体验深深吸引了家长和孩子们,更直观地让孩子们感知到了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下课后,孩子们常常兴奋地围着老师说个不停,“现在已经有可以踢足球的机器人了,我以后要到北京去学习,设计出一款新疆的机器人。”
语言引航 童声载梦启新程
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群布斯村,这段支教时光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温度和暖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像一条闪光的线索,把孩子们的梦想、课堂的精彩和未来的大门悄悄串在了一起。
拜尔娜·买买提祖农最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妙趣横生的课程让她舍不得下课,而所有精彩都得益于她能听懂、敢说、会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正因为听得懂,她才能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正因为说得出,她才敢大声告诉大家:“我要像老师们一样,去北京学播音,当主持人!”这颗理想的种子,正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时悄悄埋下的。
乃菲赛·阿布都克依木的感受更直接,剪纸、刮画、书法……每一门新鲜课程都让她兴奋,却也让她发现:一旦语言跟不上,再有趣的课堂也会“卡壳”。于是,她给自己立下了目标:“一定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文化。”对她来说,语言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是一把能打开更大世界的钥匙。
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握紧这把钥匙,志愿团老师把“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进了每一天的课堂:用最通俗易懂的词句讲解性启蒙、运动安全、网络安全;用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帮孩子们记生词;用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大家把新学的句子立刻用起来。女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勇敢提问,一点点积累词汇、矫正发音,她们也在一次次表达中变得更加自信、自立。
双向奔赴 石榴花下共成长
足球场上,志愿者杨钰琳用小游戏组织课堂,她说:“我越来越懂得如何引导孩子们,我衷心希望这份对足球的热爱能持续燃烧。”家风馆中,志愿者李铭赫在家风故事中见证了信念的萌芽,当一个腼腆的孩子大声说我要像布茹玛汗奶奶一样守护家乡时,她深切体会到:我们讲解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在播撒信念的种子!
离别之际,志愿者们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上写下心得:“我们与孩子们一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诵读古诗词、驰骋绿茵……时光虽短,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教他们学习知识,他们教我们读懂热爱的分量;我们带他们看科技的奇妙,他们让我们看见纯真的力量。”
这场双向成长的旅程,早已融入更广阔的图景。自2023年2月中华女子学院与自治区妇联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围绕思想引领、家教指导、安全守护、困难帮扶等方面开展多项合作。
在第四批志愿团来疆之际,自治区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阿依努尔买合赛提专程前往昌吉市慰问师生。她表示,志愿团以足球为媒,创新开展融汇文化知识、科学启蒙与艺术实践的特色课程,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成长视野,更为各族青少年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山脚下,“石榴花”的芬芳还在蔓延。这场青春支教行动,不仅点亮了天山南北孩子的追梦路,更让教育的火种在互鉴中传递——正如志愿者们临别时所说:“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疆女声
编辑/刘世康
审签/王慧莹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