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留下了众多璀璨文化瑰宝。7月22日,“数智海丝看泉州”媒体采风活动采风团走进泉州历史名城,重拾海丝记忆。(文/图 光明网记者 曾震宇)
2023年,于广东南海海域发现的“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产于泉州各县的陶瓷。图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的“南海一号”复原模型。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2010年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的“南海一号”复原模型。
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繁盛时期。航海罗盘作为重要的导航器具被广泛应用于航海。图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的航海罗盘。
位于石狮石湖半岛金钗山上的六胜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宋元时即为海舶进出泉州湾的航标塔。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蚶江石渔村的林銮渡(石湖码头)建于公元720年,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林銮渡也成为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如今,码头港口外的现代巨轮依旧川流不息。
位于泉州市晋江新塘街道西南部的梧林传统村落保留了样式丰富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名居、番仔楼等历史文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洋楼11座、番仔楼14座、闽南传统建筑36座,行走在其中,仿佛步入一个百年原生态村落式建筑博物馆。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图为明德堂梧林艺术中心演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