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向来以灵活机制和创新活力著称。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民营经济也正迎来新的发展考题——是做被动适应的追随者,还是主动破局的弄潮儿?
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主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机遇优势到实践举措,从现实挑战到应对之策,一幅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发展的全景图渐次展开。
7月23日,泉州大剧院外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标识。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全球几乎三分之一的专利申请都和数字技术相关,人工智能相关的产权和专利增长了80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正从实验室加速涌入产业现场,赋能千行百业。而民营经济作为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已然站在这股浪潮的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将其对民营经济发展体会总结为四个关键词——“催人”“喜人”“动人”“引人”。其中,“喜人”一词,正是用来形容民营经济展现出的全球活力。
他介绍说,过去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已突破1万亿美元,在海外设立企业超4万家,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营销、本土客服、供应链金融等全链路生态日益成熟,为数字丝路提供了可随时调用的“全球神经元”。
在位于福建泉州的安踏智能工厂,传统生产模式已被彻底颠覆。“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不同功能产品,AI动态调度使效率提升300%。”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以亲身经历说明,即便是在被不少人看作是传统产业的运动鞋服行业,如今也“每天都在跟数据、算法、用户场景打交道”,AI正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
丁世忠介绍说,从“人找货”到“货找人”,安踏智能工厂AI驱动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其AI辅助设计系统将产品开发周期从1个月压缩至10天,仅2024年设计订货金额就超20亿元。
而在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里,一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杰分享说,“口头协议”“小本记账”仍是不少企业的常见管理方式,与智能化需求形成尖锐反差。为此,其团队开发的数字化系统,可将2.5万个施工任务项数字化,实现了建筑行业的“线上派单”。“工人打开手机APP接受任务,记工单成为发薪唯一依据,就像管理外卖员一样精细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其学院五年间为全球64万人提供知识产权培训,覆盖20万家中小企业;“国际注册体系”帮助数十万项技术跨越国界,免费的知识产权诊断工具支持30种语言,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全球化红利。
福建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光明网记者曾震宇/摄
但挑战依然清晰可见。丁世忠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果侵权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导致低水平内卷,研发投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无从谈起。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也直言,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大规模应用AI,其根源就在于数字化基础薄弱和认知偏差的双重制约,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数据积累,AI便成了无米之炊;对技术边界不清,又容易陷入盲目跟风。
全球IPv6论坛创始人兼主席拉提夫·拉蒂德更警示底层支撑的脆弱性:“数据流转需要可验证的IP地址和安全保障”,而当前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仍是重大挑战。
破局之道是什么?多方协同。陈旭东建议民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技术路径,比如生成式AI适合构建企业知识库,传统AI则在生产线视觉检测等场景更易落地。拉提夫・拉蒂德也呼吁把AI、物联网、5G、6G的骨干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具有性价比的网络,更好地分析数据。
正如张东刚所说,民营企业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灵活的体制机制、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厚的市场根基等独特优势,理应在“数字丝路”建设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方面当主力、打头阵,要大有作为。
从泉州古港到“数字丝路”,人工智能正为民营经济打开新空间。相信在政策护航、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下,民营企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当主力、打头阵”,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