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进入主汛期,全国多地防汛抗洪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城市里、河道边,各地纷纷启用高科技防汛设备和创新防洪工具,防洪挡板、无人救援艇等一个个防汛“黑科技”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高效率 巡堤查险安上科技“鹰眼”
暴雨洪涝灾害来临前,河流涨水带来的堤坝防洪压力增大,如何准确高效地开展堤坝险情巡查?我们先来认识这样一款智能机器人。
我国中小河流的堤防总长度近40万公里,每年汛期堤坝管涌、渗漏、塌陷等险情是导致溃决洪水的主要原因,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接到暴雨洪涝灾害信息后,快速高效地进行堤防险情巡查,精准锁定险情位置并将险情上报,对防范化解堤坝溃决等重大灾害至关重要。
总台央视记者唐国荣:这款名为应急智巡AR10的装备,是专门用来对河道进行巡堤查险的黑科技,它的重量只有不到1kg,被搭载在无人机的下方,就能够实现对于河道的24小时不间断险情巡查。巡查的结果,也会通过电脑上一个管涌检测的软件及时地反馈出来。图上绿色的点位就是这条河道上相对安全的位置,而其中标红的5个地方,就是有管涌和渗漏等险情的位置。有了这样的报告和结果,就能够帮助河道检修人员快速定位到地方,进行险情处置。
据介绍,以往的巡堤查险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巡查,每小时巡查距离只有四五公里,巡查过程耗时长且无法做到全天候监控,还存在着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风险高和误判漏判等情况。而这款应急智巡AR10,能做到24小时全天时安全作业,1小时即可完成20公里范围的河道巡检,漏报率能达到5%以下,误报率30%以下,巡检效率大大提高。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绿洲:这套装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多传感器集成和人工智能识别算法,能够对堤防险情进行精确快速的巡查。目前这套装备已经在全国多处险情场景中进行了应用。2024年湖南省洞庭湖团洲垸决堤事件中,我们利用这套装备对钱团间堤15公里的堤防,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巡查,共检查出来险情19处,建立起来人际协同的堤防险情巡查模式,这种巡查模式较传统的人工巡查效率提高了70倍以上,有效缓解了人工巡堤存在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该装备已在全国7大流域12个省份开展了巡堤查险,累计巡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排查出来管涌渗漏险情175处,有效防范了中小河流堤防溃决风险。
L型防洪挡板——城市防汛的拦水利器
而在城市当中遇到暴雨或者洪涝导致积水时,轻便高效的L型防洪挡板是常用的拦水利器,这种挡板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高效防水与抗压稳定性的特点,利用水压将挡板压向地面,形成摩擦力增强稳定性,即使洪水超过顶部也不会倾倒。能在暴雨洪涝灾害来临前快速实现搭建。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武汉分公司救援基地一中队韩磊:这种L型防洪导板安装便捷,一分钟内就能搭建10米长的防洪挡墙,比传统沙袋效率高10倍以上,整体采用ABS材质,单个重量只有1kg,耐腐蚀且美观,能连续使用10年以上。特别适合城市低洼地带应急防汛。
一批新的智能化水域救援舟艇投入实战应用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时,往往会导致人员被困积水或者河道中,面对风高浪急的水域环境,如何才能保证被困者和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各地在演练和实战救援中,投入了一批新的智能化水域救援舟艇。
近年来各类水域救援实战演练中,无人机、飞行救援艇等新型无人救援装备,在恶劣环境作业和营救人员速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四川消防参与研发的一款飞行救援艇作为今年首次投入的无人作战装备,在水域救援中的表现中尤为亮眼。它只需要由操作人员在岸边进行遥控,便能从空中快速飞往落水者身边,提供救生浮体,并将落水者从水面拉拽回岸边。
四川省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迎宾大道特勤站站长吴迪:飞行救援艇同时具备空中飞行和水面航行能力,能够在5级强风和(强)磁场干扰环境下正常起飞。在复杂水域救援时,救援人员只需远程操作,就可展开救援行动,极大降低了消防员在水域救援中的风险。此外,该装备还可以通过其搭载的高清云台和红外夜视系统,全时段快速锁定1公里范围内的落水者,大大增加了落水者的生还概率。
除了救援速度,在实际救灾过程中,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尽可能多地营救被困者也是救援的关键。一款名为自扶正救援艇的装备,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也叫“工字形救援不倒翁”,适用于在极端恶劣和高难度条件下运送人员和物资,可以一次性承载6-8人。而之所以叫“不倒翁”,是由于其独特设计,无论在水面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翻船。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武汉分公司救援基地一中队韩磊:自扶正救生艇采用了独特的三角形设计,两侧双圆圆筒结构使得重心全在船中央,有效保证了船体的稳定性。即使它倾斜90°也不会翻,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最大时速62公里每小时,能够快速展开救援。
自扶正救生艇具有运输投放简便快速、结实可靠等特点,弥补了普通救援船难以在激流、海中巨浪和滚水坝等恶劣条件下救援的短板,由于其材料为多层复合材料,能有效地防刺防划,“不倒翁”不仅提升了救援效率,还为遇险者提供了可靠的生存保障,在实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讯救援装备保障“三断”孤岛人员转移
当暴雨洪涝灾发生在山区等偏远地带时,极易形成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损毁的救援“孤岛”,给抢险救灾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恢复通信,对孤岛开展救援,各地探索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与科技手段。
极端灾害中,很容易造成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面积损毁,导致“三断”——断路、断网、断电等情况,使被困者处于信息孤岛,给抢险救灾带来严峻挑战。由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星立通”紧急呼叫终端,是一款今年刚刚问世的面向基层群众使用的卫星通信终端设备。通过无人机热成像镜头精准锁定被困者,在百米空中抛投的方式,送达给被困者。星立通能够实现自主对星、语音指引被困人员、一键报灾等功能,成功架起被困者与外接的沟通网络。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研究员焦其松:这个电话我们在投送之前会预制好当地指挥中心或救援部门的电话,一键式通话主要解决了人在慌乱的时候不会操作终端,对星比较困难的问题。
星立通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卫星电话抛投要求苛刻,界面操作复杂等实际困难。目前,已完成技术定型并投入量产,该终端的应用将有效打通基层灾情信息报送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让被困者能与外接沟通,如何做好对被困群众的物资供给,以及后续转运工作,需要更加完备的空中保障体系和航空应急建设。今年6月,受台风“蝴蝶”叠加高空槽和季风影响,广东肇庆怀集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侵袭,部分村落受灾严重、交通中断、群众被洪水围困,救援难度大。面对陆路彻底阻隔,群众几乎处于被困孤岛的情况,当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派3架应急救援直升机执行紧急物资空中投送和转运任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救援直升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空中生命通道”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防灾减灾中心党总支书记蔡汉悦:主要运送物资有清凉被、毛巾被和毛毯,然后还有方便面,八宝粥和矿泉水,主要是根据灾区的群众的需要,通过空运过去。
据悉,广东省建立起12个直升机驻防基地和1800多个镇街临时起降点基础网络,构建了“覆盖全省,直达镇村”的起降点网络体系。实现直升机全省1小时内到达灾区的目标。
(总台央视记者 唐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