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抗战八十载·听文物诉说】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展柜中,一把布满锈迹的马刀静静陈列。这便是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在辽东“外三堡”地区(本溪、桓仁、新宾三县交界地)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时使用过的马刀,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靖宇马刀”。马刀全长1.04米,刀柄长0.14米,刀宽0.03米。这把锈迹斑斑的马刀,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也记录了一位老人蒋国恩支持东北抗联的爱国事迹。1936年,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这里的西河掌村,有着强烈抗日愿望的蒋家户主蒋国恩很爽快地答应部队借住在他家。自那之后,蒋家俨然成了“杨靖宇司令部”。在一次为杨靖宇部队运送粮食途中,蒋国恩不幸被日伪军发现,纵使遭受严刑拷打,他也没有吐露关于抗联行踪的半个字。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拍摄的“靖宇马刀”。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1938年初,由于叛徒告密,日伪军来到村扫荡,杨靖宇得知情报后紧急率部转战吉林,离行前将自己的马刀送给了蒋国恩,以表达对蒋家抗日义举的谢意。不久蒋家的老小也迅速转移,敌人没有抓到人,便一把火烧了蒋家所有房子。杨靖宇的那把马刀,家里人除了蒋国恩谁也无从知道。蒋家搬到了山下居住后,马刀被放到磨盘下藏了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踪迹了。后来,马刀被蒋家后代无意中发现, 几经辗转被当地收藏家收藏, 经原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会专家曹文奇以及蒋国恩之子蒋云才鉴定后,最终被收藏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英雄长眠地下,马刀见证历史。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将军马刀,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照见当地民众对抗日志士的真挚感情。
策划:李方舟 茹行止 王文韬
制作:王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