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政府,到受灾最为严重的西沟村村部,有8公里左右的距离。洪水中,3处桥梁严重垮塌,无法通行。7月29日,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徒步10余里,走进西沟村——这座尚未打通交通和通信的“孤岛”,见证3处垮塌点上抢架起3座新的“桥”。
第一座桥,是新搭建的钢铁桥。
这处垮塌点距离乡政府仅800米。桥这头是鸣着笛的救护车辆,另一头是亟待转移的群众。
“洪水急,救人更急。这是需要打通的第一座桥梁。”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党员突击队队员苌嘉豪指了指断掉的桥,“重型机械化桥梁马上就能运到。”
17时,载有重型机械化桥梁的运输车驶来,一座钢铁桥由机械臂吊起,随着一声巨响,架在了断桥之上。
路通了,能行人。
为了压实这座钢铁桥,要在桥两头堆满沙袋。每个沙袋,轻则70多斤,重则百余斤,战士们佝偻着腰,全力搬运,汗水在下颌汇集、滴下。
乡亲们陆续转移,井然有序。西沟村村民郝中福双手抱拳:“谢谢!这座新桥,走起来真稳!”
第二座桥,是一根绳索。
这处垮塌点距离西沟村还有近6公里,位于通往村部的必经之路,原本的桥断了,暂时没有条件再施工架桥。
一条绳索取代过去的桥梁,成了消防救援人员转移伤员的通道。
虽在7月,洪水却十分冰冷。消防救援人员一手握紧绳索,一手攥紧伤员的担架,每挪动一步都十分艰难。
“顾不上那么多,要抓紧把受伤群众转移出去。”上岸处,记者见到了刚刚卸下伤员的承德市森林草原消防中队队长徐博强。他喘着粗气,用力磕了磕灌满水的胶鞋。
“伤员都已经运出来了,现在村里还有100多人,我们要回去把群众都接出来。”徐博强说完,又握着绳索下了河。
第三座桥,离西沟村最近,是人“扛”起的桥。
在距离西沟村2.5公里处,一支肩上扛着救援物资的队伍走在滩涂上。20多名队员一前一后,紧挨着过河。夕阳下,他们的身影就像一座桥。
这支队伍是由滦平县委组织的,滦平县委副书记郝立国带队,成员来自各个县直机关,大多是党员。
“大家加把劲,还有1个小时就能到西沟村了。咱们抓紧过去,把物资送到。”郝立国给大家打气。
不远处的西沟村,县委书记高浚力和第一批赶到西沟村的党员干部,已和村民坚守了2天。
“加速把桥架好,帮助乡亲们早点转移出来。”一路上,遇到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大家异口同声。本报记者 杨烁壁 张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