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部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增长本领的大课堂。奔赴西部、服务基层,有怎样的体会?又有哪些收获?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分享3位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编 者
“沾泥土”与“找思路”
王 伟
2024年,经组织选派,我有幸成为上海市援滇干部一员,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援滇工作。从黄浦江畔到西部小城,从机关办公室到基层一线,我始终思考的问题是:挂职为了什么、要干什么、能留下什么。
我挂职的地方在云南昭通盐津县,当地物产丰富,盐津乌骨鸡等农产品很有特色,却缺乏销路。我主动请缨,深入偏远山村,在实地调研中找到思路:产品跟上消费升级需求,才有市场增量;打通产地到市场的渠道,才能拓宽销路。于是,我们采取“盐津基地+上海市场”模式,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销售渠道,辐射带动300余名农村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月平均工资约4000元。
通过“沾泥土”,我还认识到,协作应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共赢,如此才可持续。沿着这个思路,我们通过沪滇协作渠道,对接资源、吸引投资。当地得市场,企业得利润,多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追加投资5500万元,协作的土壤孕育出硕果。
泥土沾得越多,思路找得越准。始终胸怀全局,坚持脚步向下,那些曾经的困惑自然会有最好的答案。
(作者为云南昭通盐津县人民政府挂职干部)
“家常话”与“活教材”
施清波
初到西部乡镇驻村,干劲满满,但很快就受到“打击”:与乡亲们拉家常,聊到具体政策,乡亲们并不“感冒”。一开始还疑惑,明明是惠民政策,为啥大家“无感”,交流多了才明白,是因为听不懂政策语言。我也意识到,在基层工作,必须善于把政策语言转化为“家常话”。
服务群众,用“家常话”将政策解释清楚只是第一步,更需要读懂群众“家常话”背后的喜怒哀乐。“家常话”里,有群众的关切点,也有推动政策落地的发力点。在这里,“社会救助”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张大爷的医药费有着落;“产业振兴”不只是报告里的概念,而是李大姐柑橘园里的累累硕果。找准大家的关切事,服务群众才会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乡村是一本“活教材”,常读常新。两年时间里,村里1513户村民的家长里短,让我对如何开展基层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收获了成长。多下笨功夫,多啃硬骨头,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将继续努力。
(作者为四川成都邛崃市天台山镇人民政府干部)
“工笔画”与“大文章”
阿迪来·吾斯曼
作为一名选调生,我2019年11月刚来到新疆鄯善县连木沁镇时,既有兴奋,也有忐忑。兴奋在于,一出校门就有机会用自己所学为乡村发展作贡献;忐忑在于,虽然对乡村生活并不陌生,但初来乍到,也怕自己干不好。
5年多时间里,自己边干边思考,悟出两个道理。一个是,做好基层工作,需要画好“工笔画”。基层工作往往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是小事。老人行动不便,家里电视坏了怎么办;进村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出行难”问题咋解决;葡萄种植怎么管理,能否请来农技人员指导……小事不小,重在办好,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难题解决了,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如果说,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是画好“工笔画”,那推动产业发展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找出清晰的思路,理清发展的逻辑。比如,葡萄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从改造葡萄架式,到联系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病虫害防治,再到开拓葡萄干销售渠道,实现全产业链打通,让村里的葡萄产量、产值节节攀升。
当看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具象化的“回报”。画好“工笔画”、写好“大文章”,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为新疆吐鲁番鄯善县连木沁镇同心社区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