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风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构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有生力量。其中,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的突出贡献,值得历史和人民铭记。
从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担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开始领导海外华社抗日救亡运动;到1939年领导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发出第六号通告,组织3200余名由南洋华侨青年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南侨机工),回国参战承担滇缅公路运输任务;再到1940年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作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明确判断……陈嘉庚先生心系祖国安危,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呼号,倾资倾力,展现了一名华侨领袖的热血丹心。
在东南亚地区,陈嘉庚先生紧密团结南洋华社,汇聚起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澎湃力量。1928年5月17日,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举为主席,筹赈会一方面组织华侨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另一方面发动华侨捐款救助死难者家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发动南洋华侨成立南侨总会,大大加强南洋华社团结。他在抗战时期提出“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口号,将海外华侨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在抗日救亡的战场上,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南侨机工,留下华侨参与抗战的热血身影。1939年2月7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第六号通告,号召南洋华侨子弟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的抗战运输任务。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前赴后继响应,分批回国,其中不少青年毅然放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在华侨史上写下气壮山河的篇章。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记载:在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3年中,国际援助物资的九成以上经滇缅公路由南侨机工运到祖国。同时,南侨机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1000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抛洒的鲜血与汗水,铸就了华侨热血报国的不朽丰碑。
在抗日战场的后方,陈嘉庚先生坚持实业报国,号召海外华侨华人为抗日救亡运动倾资捐物。无论是在捐款、购买公债,还是在义捐、义卖等方面,陈嘉庚先生一直发挥着模范表率作用。1934年后,陈嘉庚先生经营的企业已收盘,他的个人财力变得非常有限,但仍以身作则,带头捐款捐物。1937年,在新加坡筹赈会成立大会上,陈嘉庚自认常月捐至战争终止,每月2000元。武汉合唱团去马来亚公演筹集抗战经费时,陈嘉庚拿出5万元购买入场券1张,以示支持。他曾发表演讲说:“我们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陆续发行救国公债、国防公债和储蓄券等,为抗战筹集经费。陈嘉庚不仅主动承担了劝募2000万元救国公债的任务,而且带头购买了10万元救国公债。
在陈嘉庚先生爱国热忱的感染下,广大海外华侨响应号召,慷慨解囊,为祖国抗战贡献华侨力量。据统计,全面抗战前3年,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另外还有各类运输车及大量的衣服、蚊帐、毛毯和药品器材。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在3年多的时间内为中国抗战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抗战期间,华侨捐款共达13亿余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购买救国公债11亿元以上。这些捐款和物资构成中国长期抗战的重要财源之一。
陈嘉庚先生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的一生,是紧紧地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结合的一生。如今,我们回望陈嘉庚先生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历史贡献,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嘉庚精神”。陈嘉庚先生的抗战故事,也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团结起来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作者:董立功,系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副教授、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高乔整理)